#地球
-
「神靈星號」探測器升空 探索小行星高價值稀有金屬
|全球原定2022年8月升空的「神靈星號太空探測器」,幾經延宕之後,終於在日前由SpaceX的獵鷹重型火箭,順利送上太空。它的目標是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距離地球3億7800多萬公里的「神靈星(16 Psyche)」。科學家們希望,透過探索神靈星,進一步了解地球等太陽系中由岩石組成的行星,它們的地心成分如何。
-
為移民外星做準備 荷蘭企業研究在太空培育人類胚胎
|全球當地球人為了因應氣候危機、核子末日或隕石突然來襲等威脅而選擇移居到別的星球時,如何安全地在太空中繁衍後代?現在荷蘭的「太空生育聯合公司」正嘗試在太空中孕育胚胎。
-
全球興起草根維修運動,台灣民間有哪些具體作法?【獨立特派員】
|地方故障的電器產品常常面臨汰舊換新的命運,因為送修越來越麻煩,不是維修據點少,就是維修價格太高。這股趨勢,不但製造了大量的電子廢棄物,也剝奪消費者應有的維修權。現在,各地興起草根維修運動,人們組成自己動手維修的社群,拿回維修權,也支持永續環保。
-
研究:淡季超級颱風數量 與太陽黑子活躍相關
|文教科技每年5到10月,是颱風最常侵襲台灣的季節。但回顧2013年,造成菲律賓有6千人死亡的海燕颱風,卻是在11月形成的。台師大所組成的跨國團隊,蒐集1945年到2018年,西北太平洋的402個淡季超級颱風軌跡。結果發現,除了海水溫度與氣候變化,發生在淡季的超級颱風數量,和太陽黑子活躍也有關。而從2023、2024年開始,正好要進入太陽黑子的活躍期,因此冬季的超級颱風生成機率,可能會變多。
-
聯合國指極端氣候將更頻繁 影響低所得國家最嚴重
|全球聯合國公布的最新研究結果指出,隨著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繁,地球暖化的速度史上最快,人類的健康也遭受威脅;受影響層面廣泛,包括水安全、空氣品質,以及糧食安全,尤其低所得國家受影響最嚴重。學者警告,再這樣下去,到2030年時,平均每天會發生1.5起中大型氣候災難。
-
-
11日晚間NASA將「開箱」小行星樣本 一文了解貝努小行星
|全球9月24日,NASA成功回收探測器歐塞瑞斯號採集的小行星貝努(Bennu)樣本,並預計於今(11)日晚間11時直播「開箱」。科學家們為什麼要研究貝努?期望從上面發現什麼?公視新聞網帶您一文了解貝努小行星。
-
「超級藍月」台灣今晚登場 百年僅4次下次為2032年
|文教科技今(2023)年最大、最亮的滿月「超級藍月」,在台灣時間今(31)晚亮相;從日本、印度、越南到耶路撒冷,均已見到超級藍月。不過之所以稱為「藍月」並非月亮是藍色的,而是指在同一月份出現第2次滿月;下次超級藍月的出現將會是203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