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
-
倫敦超低碳排區收費範圍擴大 民眾上街抗議
|全球英國首都倫敦已在市區內部分地區,實施將近4年的「超低碳排放區」, 針對污染較嚴重的老舊汽車進入,每天加徵約500元台幣的費用,倫敦市府不顧大批民眾反對,仍從29日起將實施範圍擴及整個大倫敦地區,引發大批民眾走上街頭抗議。
-
歐盟碳關稅引發業界焦慮 學者建議碳權交易平台應透明
|產經位在高雄的碳權交易所總部,今(7)日正式揭牌營運,未來營運項目包括碳諮詢、教育訓練、國內碳權交易和國外碳權買賣,至於碳權交易,最快明年上半年展開。不過,以外銷為導向的台灣產業,為因應全球減碳趨勢則陷入碳焦慮。
-
建築及營建業年碳排占全球38% 永續綠建材開發漸受重視
|全球根據聯合國統計,建築產業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占全球每年排放總量的38%。今(2023)年的丹麥哥本哈根世界建築展,就聚焦在減少碳排的綠建材,像是過去不可能使用的菌絲體、醫療級塑膠等,希望能減輕建築物對環境的負擔。
-
俄烏戰爭/碳排已逾1.2億噸 近半來自建築重建工作
|環境歐洲氣候基金會這星期公布的最新報告顯示,俄烏戰爭開打以來,包括戰車、戰機、飛彈轟炸等,已排放超過1.2億噸的溫室氣體,加速全球氣候暖化;但國際上卻幾乎完全忽視戰爭所產生的碳排放,對氣候暖化的傷害。
-
熱浪席捲 印度飆破40度逾10人中暑亡
|全球近期熱浪席捲亞洲與印度多數地區,包括東南亞多國和印度,氣溫都飆破攝氏40度,其中印度已經造成超過10人因為中暑死亡。歐洲去(2022)年也遭到野火肆虐,碳排量升高到15年來最高,西班牙今年3月均溫更比過去上升1.8度。專家警告,由於全球暖化加劇,如何應對極端氣候已成為當前重要課題。
-
工研院合作電商業者 AI分析提升物流運輸效率
|環境因應全球的淨零碳排趨勢,讓減塑、循環經濟也成為討論話題,各產業也開始尋找新方案解決對環境的負擔。工研院和物流、超商業者合作,以AI大數據分析,提升物流的運輸效率,並降低碳排放;至於在農業領域,還開發了生質分解膜材,讓農民在耕種作物的同時,也能兼顧環保。
-
不丹4分之3國土覆蓋森林 為少數負碳排放國家
|環境在全球淨零排放浪潮與歐美碳邊境調整機制趨勢下,低碳排放量不只是環保課題,更攸關國家競爭力。位在中亞喜馬拉雅山腳下的小國不丹,或許可做為國際社會的借鏡。不丹4分之3的國土都覆蓋森林,電力百分百來自清淨能源,是全球少數幾個負碳排放的國家之一。
-
挪威奧斯陸開先河 明年起大眾運輸零碳排
|環境節能減碳雖然是國際主流趨勢,但真正全力投入執行的國家,北歐的挪威肯定名列前茅。挪威已正式宣布,首都奧斯陸將在2023年,成為全球第1個大眾運輸工具完全零碳排的城市。儘管挪威政府積極在減碳,但還是被環保人士認為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
美最高院判決 環保署無權限制各州碳排量
|全球以西維吉尼亞州為首共19個共和黨執政的州,上訴聯邦最高法院,指環保署無權限制各州溫室氣體排放量,結果在30日出爐。保守派大法官佔多數的最高法院,以6比3的票數,裁定「如果沒有國會的明確授權,環保署不能對碳排量做出限制。」
-
澳洲減排新目標 2030年碳排放量減少43%
|全球澳洲新任總理在16日宣布,要把2030年的減排目標,從之前的26%到28%,調高到43%。而澳洲是全球最大的煤炭與液態天然氣的出口國之一,要如何減少石化燃料依賴,一直是很棘手政治問題,因此在消息傳出之後,澳洲商會表達歡迎,也指出澳洲無法再拖延進展,如果失敗,會讓澳洲人措施新機會、新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