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金屬有機骨架」 日澳美3學者共享諾貝爾化學獎

諾貝爾獎(Nobel Prize)台灣時間8日傍晚公布2025年化學獎得主,由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北川進(Susumu Kitagawa)、澳洲墨爾本大學教授羅布森(Richard Robson),以及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雅吉(Omar Yaghi),因「在金屬有機骨架發展上的貢獻」而共同獲得該項殊榮。
諾貝爾委員會表示,3位得獎者們創造出一種具巨大空隙的分子結構「金屬有機骨架」,讓氣體與其他化學物質能自由進出流動,這項技術已被運用於從沙漠空氣中提取水分、從水中去除污染物、分解環境中微量藥物殘留,甚至捕捉二氧化碳並儲存氫氣,可望協助人類解決重大環境與能源挑戰。
諾貝爾獎官網指出,在得獎者們設計的骨架中,由金屬離子扮演整體結構的「基石」,再透過以碳為主的長鏈有機分子彼此連結,讓由金屬離子與有機分子共同組成的晶體內部形成大量空腔,這種多孔材料便是金屬有機骨架。化學家可藉由改變金屬有機骨架的構件,設計出能捕捉或儲存特定物質的材料,金屬有機骨架也能用來促進化學反應或導電。
研究過程最初是由得獎者之一的羅布森,在1989年將帶正電的銅離子與一種「四臂」分子結合,運用原子本身的特性,形成具規則又寬敞的晶體,如同充滿無數空腔的鑽石。不過當時這種分子結構仍不穩定、容易倒塌。
北川進與雅吉則進一步為該分子結構奠定穩固基礎,兩人分別在1992年至2003年間證實氣體可進出此結構,預測金屬有機骨架具「可變形」特性,並創造和改良出極為穩定的金屬有機骨架,賦予新穎且可調控的功能。
諾貝爾化學委員會主席林克(Heiner Linke)表示,「金屬有機骨架潛力無窮,能量身打造具新功能的材料,並開啟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去(2024)年化學獎得主為研究蛋白質結構預測的美國生化科學家貝克(David Baker),以及英國AI公司Google DeepMind執行長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與研究者瓊珀(John M. Jumper)2組人馬共獲殊榮。今年6個諾貝爾獎項中,除了生醫獎、物理學獎得主已出爐,接下來將依序公布文學、和平及經濟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