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學測第2天,考科是英文、國綜和國寫,有高中教師認為,英文的難易度和去(2022)年相仿,難易適中;國綜題型則結合時事,有不少跨領域知識題,屬於中間偏難,具備鑑別度,要拿高分,可能不太容易。至於國寫,是要寫出一篇論述文,還有一篇抒情文,抒情文以「花草樹木的氣味記憶」為題。
大學學測今(14)日第2天,考英文、國綜和國寫,報名的11.8萬名考生幾乎全上陣。有鑑於去(2022)年數千名學生,疏忽在答題卷上簽名,遭扣1級分,今年大考中心新增,由監考人員持小卡提醒務必簽名,結果真的有考生在考試時忘了,被提醒才簽名。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在美國國會發表的英語演說廣受好評,但事實上幾年前,澤倫斯基是有名的「菜英文」。他發憤苦練外語的精神,同樣出現在戰爭前線的烏克蘭官兵身上,為的是讀懂美援武器的訓練手冊,以及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援兵溝通。
總統蔡英文推動「2030雙語政策」,教育部預計砸下超過57億元來推動雙語教育。沒有選擇的學生傻眼喊:為什麼連生科也變英文!許多被迫進修雙語、升級打怪的在職教師也萬萬沒想到有用英文教課的一日。地方縣市首長為了政績,倒是樂於許下「雙語教育願望」,全臺公立國中小學校總動員全力衝刺,但是當數字成為目標而非手段時,雙語課恐淪為打假球政策。
總統蔡英文推動「2030雙語政策」,目前全台有3360間中小學有雙語課程,但是正規教育的雙語師資人數卻遠遠不足,許多學校改推在職雙語老師來補充, 原本用中文上課的專門課程,改成中英文教學,對師生雙方都造成很大的挑戰。來看公視獨立特派員,在雙語教學現場的觀察。
邊境解封了後,交通部喝出今年"來台灣的外國旅客衝破70萬人次",而且2024年欲恢復"每年千萬人次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毋過受疫情影響,航空業走真濟人。地勤人員閣欠6、700人。另外,接待國際觀光客的公共運輸,無夠友善,英文字傷細字。
政府推動2030雙語政策,編列4年100億的預算,推動各教育體系導入雙語教學,希望能提升台灣下一代的國際競爭力。但有多位學者指出,不反對推動外語,但相關規劃有些倉促草率,可能造成國安等級隱憂,更聯合發表新書,希望能提供相關單位,作為政策的省思和調整。
明(29)日開始,入境台灣的旅客將以快篩取代PCR;10月13日起,入境檢疫可望完全鬆綁,改為0+7,美、加、紐、澳、歐洲入境台灣的遊客,都可以免簽證。有不少旅遊玩家紛紛提早來台灣踩點。
蔡政府力推2030雙語政策,許多大學力推雙語教學。台師大111學年開設18學分全英語課程,國文系近期徵才就以英語刊登,強調需全英語授課;淡江大學中文系公告徵才,其中一個條件是「需具備全英語授課能力」,引發不同意見的討論。
Google 近期新推出一款翻譯眼鏡,讓不同語言的使用者能夠順利地談話,有望在未來達到「對話無障礙」的目標。這款眼鏡透過人工智慧,在接收到對方的聲音後,立刻進行判斷與翻譯,並將最後翻譯的結果顯示在眼鏡的鏡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