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開創量子科技發展新契機 美3學者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20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由3名美國科學家克拉克、德沃雷及馬丁尼斯共同獲獎,以表彰他們發現電路中的宏觀量子穿隧效應與能量量子化現象。(圖/諾貝爾委員會)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20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今(7)日揭曉,由3名美國科學家克拉克、德沃雷及馬丁尼斯共同獲獎,以表彰他們發現電路中的宏觀量子穿隧效應與能量量子化現象,為下一代量子科技發展開創新契機。

諾貝爾獎(Nobel Prize)台灣時間7日傍晚公布2025年物理學獎得主,由3名美國科學家克拉克(John Clarke)、德沃雷(Michel Devoret)及馬丁尼斯(John Martinis),因「發現電路中的宏觀量子力學穿隧效應與能量量子化現象」而共同獲得該項殊榮。

諾貝爾委員會表示,得獎者們在1984至1985年間以超導材料製作電路進行一系列實驗,在「用手就能拿住」的電子晶片上,成功觀察到超導電路系統是以特定大小的能量單位進行吸收或釋放,並驗證原本只存在於微觀世界的量子物理現象,即能量是量子化的。

諾貝爾獎官網指出,超導體能在無電阻情況下導電,得獎者們將超導元件以極薄的絕緣層分隔,形成所謂的「約瑟夫森接面」(Josephson junction),並藉由精確控制與測量電路的各項特性,讓超導電路系統能在不同狀態間「穿隧」轉換,形同直接穿過一道牆。

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主席艾瑞克森(Olle Eriksson)表示,「量子力學在過去百年持續帶來新驚喜令人振奮,同時也極具實用價值,因為它是所有數位科技的基礎。」

諾貝爾委員會也提及,現今電腦晶片中的電晶體,就是日常生活中既有量子科技的實例,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成果,為下一代量子科技發展開啟新契機,包括量子加密、量子電腦與量子感測等應用領域。

諾貝爾獎自1901年起頒發,去(2024)年物理學獎得主為「機器學習先驅」美國科學家霍普菲爾德(John Hopfield),以及有AI教父之稱的加拿大籍科學家辛頓(Geoffrey Hinton)。今年6個諾貝爾獎項中,除了物理學獎,生醫獎得者也在昨(6)日出爐,接下來將依序公布化學、文學、和平及經濟學獎。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