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
-
-
英澳重組粒線體基因缺陷受精卵 助高風險婦生8名健康寶寶惹議
|全球英國與澳洲的研究人員利用一項實驗技術,將帶有粒線體基因缺陷的受精卵,與健康捐贈者的受精卵重組,大幅降低了罕見遺傳疾病的風險,並且生下了8個健康的寶寶。不過這種療法因為涉及第3人基因,被稱為「三親嬰兒」,也引發倫理爭議。
-
台灣本土腦庫成立,解碼失智等神經疾病之謎【獨立特派員】
|生活台灣即將在今年底邁入超高齡社會,神經退化疾病成為不可忽視的健康挑戰。台灣65歲以上每13人就有1位失智,80歲以上更是每5人有1人失智。面對漸凍症、阿茲海默症等無藥可醫的絕症,患者與家屬承受著巨大的身心煎熬。為了突破醫學困境,台灣在2023年於台大醫學院成立第一個腦庫,為神經科學研究點亮一線曙光。
-
三陰性乳癌僅能化療 國衛院聯手清大研發抗癌新藥
|生活癌症連續多年蟬聯台灣10大死因之首,現在台灣抗癌藥物研發有重大突破,國衛院和清華大學聯手開發驅動蛋白KIF2C標靶新藥,為經過治療卻易復發的三陰性乳癌患者,帶來一線曙光。
-
英大學開發MRI進階儀器「FCI」 無需顯影劑且檢測更精準
|文教科技影像醫學技術愈來愈先進,研發出第一台磁振造影MRI的英國蘇格蘭亞伯丁大學,花費10年時間再研發出低磁場的MRI儀器FCI,新儀器不需要使用顯影劑就能檢查,減少顯影劑留在體內的機率,同時能偵測到比傳統MRI更微小的細胞結構,提高檢測的準確度,目前已經針對乳癌與腦癌病患進行測試。
-
英研究團推「便便動物園」計畫 盼從排泄物取材培養幹細胞
|全球動物的排泄物用途廣泛,除了堆肥、發電,現在它還可能成為拯救其他瀕危動物的關鍵。英國切斯特動物園的研究團隊正從動物的糞便中尋找活細胞,未來可望進一步培養出幹細胞,開啟保育新模式。
-
全球首創智慧靶向外泌體治癌 中國附醫研究獲美FDA臨床批准
|文教科技國內癌症新藥研發又有重大突破,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全球首創以HLA-G為靶向的外泌體藥物載體來治療癌症,不僅比傳統標靶藥物更精準,副作用也減少,並在乳癌、腦部膠質母細胞瘤等治療困難的癌症取得突破性成果。
-
健保擴大給付3癌免疫療法 6月上路估3400名癌友受惠
|社福人權為了提高癌症病人存活率及降低死亡率,健保署宣布再擴大免疫療法給付,可用於「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第一線」、「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第一線」及「早期三陰性乳癌」等,預估約有3400名癌友受惠,將以癌症暫時性專款支付,每年藥費約33億元,癌友一年藥費最多可節省247萬,預計今(2025)年6月上路。
-
太空人1天伙食費87萬台幣 歐洲太空總署擬培養太空食物
|全球電影裡在外太空種植食物的情節可能馬上就要成真。歐洲太空總署22日執行了一項突破性的實驗前往太空,目標是在太空環境中成功培養出實驗室培養食品,未來太空人有望在太空中吃到由單一細胞製成的牛排等美食,也能大幅降低目前每天高昂的伙食成本。
-
研究:馬拉松消耗大腦髓鞘脂肪 無損認知反有助提升大腦代謝
|文教科技近期《自然代謝》(Nature Metabolism)期刊上發表的研究指出,人體在進行如馬拉松等大量消耗能量的運動時,大腦就會開始利用腦中神經的「髓鞘」來產生能量。髓鞘是包裹在神經細胞軸突上的一種結構,其中7成由脂肪構成,可幫助神經訊號傳導。研究者指出,研究發現,大腦消耗髓鞘來製造能量並不會損害認知能力,反而有助於提升腦部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