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晶片植入黃斑病變者視網膜 研究:8成受試者恢復閱讀能力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乾性老年黃斑病變,是老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估計全球約有500萬名病患。最新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針對視網膜微晶片所做的跨國臨床實驗,顯示這項將影像轉為光電訊號,刺激視網膜內層細胞的裝置,讓80%受試患者恢復閱讀能力,被視為國際間同類型研究的一大進展。
現年70歲的希拉爾文罹患地理萎縮症,屬於嚴重的乾性老年黃斑病變,視網膜細胞流失,30多年來她視力的中央區域是一團黑,加上視野周圍變得越來越模糊,走在戶外就連最大的街道指標,她都沒有辦法辨別清楚。
視網膜微晶片受試者爾文表示,「我繳回駕照那天真是最糟糕的一天,我以前一直有小摩托車、機車 、汽車,那天我哭了一整天,然後我說夠了,繼續前進就這樣過吧。」
她和4名為同樣病症所苦的患者,參加了倫敦墨菲爾德眼科醫院,視網膜微晶片Prima植入的臨床實驗。
研究人員將加州生物科技科學公司生產,大小只有2平方公釐,比髮絲還要薄的Prima微晶片植入患者中央視網膜下方,術後再搭配內建攝影鏡頭的眼鏡以及1台口袋大小的電腦處理器。
眼鏡攝影鏡頭拍到的影像會轉為光電訊號,刺激視網膜內層細胞,再經由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傳至視神經,最後傳到大腦皮質的視覺中樞,然後患者就可看到影像。
墨菲爾德眼科醫院穆奇特醫師對此說明,「影像到達晶片後再返回眼鏡,經過精細化和增強處理後再返回晶片,經過尚存的內部視網膜處理,由視神經上傳到大腦,當病人戴上眼鏡時,一切就會立刻發生。」
這項臨床實驗在歐洲5個國家進行,有38名地理萎縮症患者植入了微晶片,當中27人的中央區域視力都恢復了閱讀能力,能在標準視力圖上閱讀5行文字,是目前國際間同類型研究的一大進展。
姜筑/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