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院及台大團隊今天宣布,全球首創研發出「電紡紗」人工角膜,經動物實驗證明,可以成功促進角膜神經再生,這項創新研究不僅獲得國家新創獎肯定,並登上國際期刊,研究團隊強調,這只是第一步,相關促進神經再生的技術,未來還可運用於全身各個系統的神經修復。
學音樂真的會改變大腦的結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最新研究證實,音樂訓練會改變大腦的神經網絡。不過學者指出,這份研究是研究專業的音樂訓練,和聽什麼音樂關係不大。
維他命C膠囊被驗出一級致癌物。北市衛生局表示,查獲保健食品代工廠會昌實業公司,從中國進口的膠囊殼,含有不得檢出的一級致癌物「環氧乙烷」,目前已知售出4萬4千多顆,已要求業者回收產品,並提出消費者補償方案;而毒物醫師則警告,若長期暴露接觸恐怕有神經毒性,且有罹患血癌、乳癌的風險。
日本和美國藥廠推出的失智新藥物試驗傳出捷報。新藥針對阿茲海默症初期的病患,可有效去除造成認知功能退化的β類澱粉蛋白質沉積物,進而延緩認知退化發生。新藥可望在明(2023)年1月通過美國FDA核可上市,這也是近18年來,第2款失智相關的新藥問世。
11個小時的顯微手術,成功接回彰化一名外籍移工的斷臂,他的左手臂今(2022)年7月不慎被機器扯斷,隨即送醫搶救,醫療團隊幫他接回神經、血管、骨頭、韌帶與肌腱,現在已經能靈活轉動。
國內治療癲癇又有重大突破。台北榮總研究團隊,進行為期一年半的突破性研究,以「聚焦式超音波」來治療頑固型癲癇患者,初步試驗結果證實,可有效減少癲癇發作。而這項台灣自製開發的新療法,日前也被刊登在知名國際期刊上。
台中一位謝小姐,在8年前接受腎臟移植手術後,卻引發面部帶狀疱疹,差點影響到腦神經和視神經。台中榮總表示,這是因為器官移植患者,必須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避免排斥,但卻也讓病毒再度活化增殖,引發帶狀疱疹,其中以接受心臟移植的罹病風險最高,是正常人的14.34倍,這項研究也登上國際期刊。
衛福部疾管署研究計畫報告指出,台灣人得到帶狀疱疹的機率是32.2%,而50歲以上的患者,有超過半數機率,痊癒後留下疱疹神經痛,如同長新冠。有醫師指出,除了維持正常作息、提高免疫力,可接種「非活性」的帶狀疱疹疫苗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