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
-
-
失智新藥欣智樂療效數據不足 專家不建議納健保
|社福人權衛福部今(2025)年核准2款失智症新藥,不過首款申請健保給付的「欣智樂」因長期療效數據不足,專家會議不建議納健保;另外一款「樂意保」因剛剛送出申請,是否納健保,預計明(2026)年第1季出爐。
-
無所不在的塑膠微粒,正影響人們的健康與環境!【獨立特派員】
|生活從飲用的礦泉水水瓶到外帶的咖啡杯與餐盒,從日常佩戴的口罩到呼吸的空氣,塑膠微粒早已滲入人類生活的每個角落。這些肉眼看不見的塑膠微粒,已被證實存在於自然環境、生物體、人體器官,甚至大腦中。隨著國際社會將於八月展開塑膠公約談判,面對塑膠微粒帶來的健康與環境挑戰,全球正處在行動與改變的臨界點。
-
立委憂免巴氏量表衝擊失智家庭 衛福部:社區據點加強服務量能
|社福人權明(1)日開始,80歲以上長者不用巴氏量表就可以聘請外籍移工,讓立委擔心會衝擊到失智症患者。對此衛福部次長林靜儀說,除了使用社區據點加強服務量能,也會用綠色通道盡量協助重度失能家庭。
-
台灣本土腦庫成立,解碼失智等神經疾病之謎【獨立特派員】
|生活台灣即將在今年底邁入超高齡社會,神經退化疾病成為不可忽視的健康挑戰。台灣65歲以上每13人就有1位失智,80歲以上更是每5人有1人失智。面對漸凍症、阿茲海默症等無藥可醫的絕症,患者與家屬承受著巨大的身心煎熬。為了突破醫學困境,台灣在2023年於台大醫學院成立第一個腦庫,為神經科學研究點亮一線曙光。
-
稱早發性失智症常遭忽略 民團公布十大警訊籲及早就醫
|生活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的失智症患者大約有35萬人,其中有6成是阿茲海默症。台灣失智症協會,今(15)日公布最新「失智症十大警訊」,像是記憶力衰退、解決問題有困難等等,尤其65歲以前早發性失智症常被忽略,提醒民眾要提高警覺、及早就醫檢查。
-
英研究證實空污與失智有關 醫界與環團籲政府有效監控
|生活失智症新藥昨(23)日開打,不過醫界及環保團體上午聯合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重視空污問題,因為英國最新研究證實,空污和罹患失智症有關,且恐怕成為國安破口,呼籲政府的空品監測站應增加交通測站,另外也應設置奈米級PM0.1顆粒的常態性監測,才能有效監控及改善空污,預防失智。
-
83歲嬤打阿茲海默症新藥第一針 療程估150萬民團籲納健保給付
|社福人權失智症疾病迎來新曙光,衛福部近期核准2款針對早期阿茲海默症的創新針劑,23日早上新北市亞東醫院打下第一針。這兩款藥劑主要是透過清除腦中致病的類澱粉蛋白,延緩神經退化,不過18個月要價150萬,民間團體也呼籲應該納入健保給付。對此衛福部長邱泰源則表示,還要再進行醫療評估。
-
失智症新藥開放自費施打 健保署:未來擬納健保給付
|社福人權前衛生署長林芳郁退休後罹患失智症,震驚醫界,他的妻子、整型外科名醫林靜芸,22日上午舉行新書發表會,將夫妻與病共處的心路歷程和外界分享;衛福部長邱泰源也親自到場表達祝福,並強調明(2026)年長照3.0上路,將擴大把年輕型失智且失能患者納入適用對象,也將評估失智症新藥納入健保給付,減輕家屬負擔。
-
失智患者常見吞嚥及語言困難 治療師籲早期介入防續退化
|社福人權全台失智症人口已經超過35萬,患者常見吞嚥困難,伴隨語言退化,影響生活。北市語言治療師公會提醒,可以透過篩檢跟臨床評估,來給予失智患者適合的食物,也可以透過唱歌,協助維持語言溝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