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不在的塑膠微粒,正影響人們的健康與環境!【獨立特派員】
微塑膠進入人體,恐致健康威脅
塑膠微粒不僅是海洋垃圾問題,今年初發表於自然醫學期刊的研究,首次證實塑膠微粒會進入人類大腦。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陳裕政分析這項發現時表示,失智症患者腦部的塑膠微粒濃度,明顯比健康的腦部高出3到5倍,相較於肝臟和腎臟的含量更是高出7到30倍。
透過進一步的動物實驗,陳裕政說明,實驗鼠暴露於200奈米的塑膠微粒後,在其腦部與肝腸等器官都出現了象徵塑膠微粒的螢光反應,證明塑膠微粒能透過呼吸進入生物體內。目前雖仍無法明確證實微塑膠與疾病間的因果關係,但失智症患者與心血管疾病患者體內的暴露濃度較高,仍顯示出潛在的健康風險。
不僅如此,疫情後成為日常必需品的口罩,也是塑膠微粒的釋放源之一。陳裕政指出,口罩由外、中、內三層構成,主要材質就是PP(聚丙烯)和PE(聚乙烯),因此他建議配戴時間不宜超過8小時,過程中也應避免過度摺疊或揉搓,以降低微粒釋放量。

無所不在的污染:微塑膠遍佈山海空
從極地冰層到台灣高山,從海洋深處到城市街頭,微塑膠幾乎無所不在。國家衛生研究院在台北市空氣中進行監測,結果顯示每立方米空氣中平均含有約六顆塑膠微粒,且實際數量極可能因未計入奈米級微粒而被低估。根據綠色和平團隊針對台灣特有野生動物進行的採樣分析,無論是動物的排遺物或棲地和水源,幾乎每個樣本都能檢測出微塑膠,顯示塑膠微粒也已深入山區。
由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副教授許瑞峯帶領的研究團隊,則調查海洋與河口的為塑膠分布狀況,採樣範圍涵蓋基隆嶼周邊海域,以及人類活動密集的漁港和河川出海口。研究結果顯示,由於塑膠微粒主要源自陸地污染,因此河川的濃度高於海水;而沿岸生態系如紅樹林等,則能有效攔截塑膠垃圾與微型塑膠。在不同海域中,微塑膠種類也會隨人類行為模式而改變,近海區域最普遍的是由合成纖維衣物產生的顆粒,在養殖業或漁業發達的水域,則容易有較多保麗龍球。

此外,研究也揭示微塑膠對海洋碳循環造成的影響。當海洋中的有機體與微型塑膠纏繞在一起,形成所謂的「塑膠雪花」,影響的不僅是海洋的食物鏈,更會直接減緩碳封存的過程。
化學載體效應浮現,未知風險令人憂心
塑膠製品本身對環境也有一定的影響,許瑞峯表示,塑膠在生產過程中常會添加塑化劑、阻燃劑和紫外線防護劑等化學添加物,當塑膠分解成微粒時,這些物質就容易釋放到環境中。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張凱婷進一步說明,塑膠製品包含超過一萬種不同的化學物質,其中已有三千種證實對人體有害,其他化學物質的安全性仍有待進一步驗證。
另一層來自微塑膠的風險,在於塑膠微粒容易吸附或釋放重金屬、有機污染物、細菌與病毒等物質,成為環境污染物的載體。陳裕政對此表示擔憂,因目前尚未完全了解不同塑膠的化學組成和表面特性,是否會影響污染物附著的程度及種類,但這項微塑膠特性,已成為另一個重要的環境議題。

回收不是萬靈丹,政策仍須調整
台灣的限塑政策超過20年,但實際成效並不樂觀。台灣塑膠袋年產量從2002年的14.7萬噸升高至2024年的20萬噸,反映出政策未能抑制產量成長。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副署長許智倫表示,政策推動應兼顧民眾生活需求與可行替代方案,他舉例說明,如果完全禁止塑膠袋使用,消費者購買生鮮食品時就需要替代方案,要讓全民在短時間內適應新的生活模式並不容易。

根據環境部資料,塑膠回收再利用率約40%,但張凱婷強調,回收雖有其必要性,但無法根本解決問題,並認為真正的解方在於減少塑膠產量。然而,在全球呼籲減塑之際,台灣卻出現政策上的矛盾。行政院於去年核定第四輕油裂解廠(四輕)將年產35萬噸乙烯的規模擴大至100萬噸,等於擴大石化產業鏈與塑膠生產規模。張凱婷批評,這個政策方向與國際塑膠公約談判中「源頭減產」的目標背道而馳。
許瑞峯對此提出建議,政府應優先進行熱點調查,了解污染集中地點與來源,並針對主要材質進行管理與限制,他認為,掌握微塑膠的時空分布與來源,是制定減塑政策的基礎。
對抗「隱形入侵」,刻不容緩
今年8月即將展開的全球塑膠公約後續談判,源頭減產將是核心議題之一。當塑膠微粒已經無所不在,甚至成功入侵人類大腦時,國際社會能否及時啟動減塑機制,將決定人類面對這場隱形危機的最終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