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urvey jointly conducted by Greenpeace Taiwan and the National Museum of Marine Biology and Aquarium found that six types of fish sold at fish markets have become a lot smaller. They urged the Execu
綠色和平與海洋生物博物館研究員合作調查,走訪各地魚市場發現,市場販賣的白鯧、馬頭魚等6種魚種體型偏小,更有3種高達9成體長不到成熟魚長的一半,嚴重出現警訊,呼籲行政院儘速將《海洋保育法》送至立法院審議。
標榜可生物分解的PLA材質,過去常被視為較環保,不過市面上,不少PLA混雜塑膠材質,或是就算回收後也沒有特定場所、處理分解,恐怕未達環保效益,環保署預告,從8月1日起,公部門、學校、百貨公司等八大類管制對象,不得提供PLA材質免洗餐具。
烏俄戰爭開打後,俄國減少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也導致全球能源價格大漲。歐洲能源巨擘殼牌(Shell)公司,2022年獲利近40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其他大廠雪佛龍(Chevron)和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獲利也極為亮眼。但環保團體抨擊這些能源公司,荷包賺飽飽,卻對再生能源的投資不夠積極。
經濟部用電大戶條款,上路兩年多來,遭綠色和平等民間團體發現,有過半的用電大戶企業,也就是義務戶,都採用購買憑證的方式來履行義務,但實際增加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卻不到500百萬瓦。擔心能源轉型和淨零碳排淪為口號,民間團體上午聚集經濟部門口抗議,經濟部能源局官員出面接下陳情書,強調會採納民間團體的意見,再做改善。
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如何達成,《氣候變遷因應法》被賦予重任。草案今(9)日上午11時在立法院進行黨團協商,而環保團體則提早來到立法院大門外表達訴求,重申政院版本未拉高氣候治理層級,也認為無法有效引導減碳,更質疑恐提供高碳排者漂綠的機會。
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7在埃及持續進行中,場外有青年抗議,不滿極端氣候衝擊島國與非洲國家,要求已開發國家儘快兌現承諾,拿錢資助開發中國家調適,而美國總統拜登11日也抵達會場演說,表示美國將拿出1.5億美元,協助非洲國家調適。
目前仍在修訂的《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遭綠色和平批評,至關重要的碳費政策不只目標不明,也沒有定價原則,權責跟用途很籠統,讓人質疑碳費的制度,有流於黑箱的可能,讓很多中小企業產生「碳焦慮」。
綠色和平指出,在美國市占率第一的罐頭品牌「大黃蜂」,其鮪魚罐頭的來源,多數是來自設立在台灣的豐群水產。該團體透過漁獲追蹤工具「TRACE MY CATCH」,結果發現使用了大旺漁船捕獲的魚獲,這艘漁船先前因為涉嫌人口販運遭起訴,以及強迫勞動的漁船。
塑膠污染已經深入山林?綠色和平與學者共同進行調查,針對野生類動物與棲地,採集排遺與飲用水,發現包括黑熊、石虎、黃喉貂等陸生動物,都已經受到微塑膠污染,其中黃喉貂的排遺,微塑膠檢出率100%最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