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
-
美國紐約推動廚餘堆肥 年減4萬噸廚餘解決垃圾難題
|全球美國紐約市2年多前開始推動廚餘堆肥計畫,廚餘不再只是垃圾,轉化後能改善土質,提升吸水力,降低洪災風險,同時也減少垃圾掩埋場的甲烷排放。現在紐約市更成立了堆肥處理廠,每年可處理4萬噸廚餘,並免費提供270萬公斤堆肥,給居民、學校和社區花園使用,一舉多得。
-
台灣資源回收技術佳 民團籲放眼國際市場
|環境今(2025)年8月中旬在瑞士日內瓦舉辦的《全球塑膠公約》談判宣告失敗,不過國內推動循環經濟的腳步仍持續進行中。循環台灣基金會認為,目前在全球供應鏈力求轉型的氛圍下,台灣的資源回收業有好的技術,應該放眼國際市場。
-
童子賢批台電輕忽成本拖累產業 反核團體稱再生能源才是趨勢
|政治重啟核三公投23日將登場,正方代表人、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以「發電成本」批評台電領導人只為政治服務,拖累台灣高科技產業的競爭力。不過反核團體「台灣環保聯盟」則重申,再生能源才是世界趨勢、並非核電,正反雙方更為了「核廢」如何解決數度交鋒。而就在距離公投僅剩最後1週的同時,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也將在20日前往屏東考察,了解核三廠再繼續運轉的整備情形。
-
研究:人類排泄物可加工為生物炭 解決肥料短缺、減碳排
|全球美國近期一項研究指出,人類排泄物加工後可製成「生物炭」,除作為肥料使用外,還可減少環境中的碳排放。研究也提到,排泄物在處理過程中,重量與體積可大幅減少最多90%,且排泄物內含的病原體、多數污染物也可在過程中去除,避免污染農業。
-
《全球塑膠公約》新一輪談判 產油國反對從上游端減量成難題
|全球塑膠污染是全球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聯合國從今(5)日起在瑞士日內瓦舉行《全球塑膠公約》新一輪談判,希望制定出一部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公約,達成全球塑膠減量,不過最大的挑戰還是在產油國家反對從上游端來減量。
-
環境部百億綠色成長基金投資 已篩選出逾60有潛力公司
|環境發展綠色永續產業讓國家產業升級,不但要有技術,更要資金。環境部向國發會爭取百億元綠色成長基金,首批找來12家搭配投資人一起出錢投資綠色永續新創公司,目前已經篩選出60幾家有潛力的公司。
-
-
-
九成原料來自廢棄物 英研發環保磚減少碳足跡
|全球建築工地往往會產生大量的廢棄物,在新創科技的研發下,這些廢棄物有了新用途。英國蘇格蘭科技公司和大學合作研製出環保磚,9成的原料來自於建築廢料,製程不依賴化石燃料,而且廠房就位在愛丁堡的廢棄物回收中心附近,可以減少運輸碳足跡,預估碳排量只有傳統燒製土磚的十分之一。
-
環團推台灣首支再生瓶裝茶飲 瓶身含3成食品級再生塑膠原料
|環境為了推動環保,環保團體今(21)日展示台灣首支以再生塑膠原料製成的瓶裝茶飲,希望拋磚引玉,吸引業界共同投入來節能減碳。對此環境部強調,將推出資源循環推動法,預計下半年送立法院審查,讓塑料可以不斷循環再生與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