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今天發表「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ICERD)首次國家報告,這是聯合國9大核心人權公約之一,也是中華民國唯一在退出聯合國以前,就完成簽署、批准及存放手續的國際公約,具有國內法效力,可說是人權保障又向前邁進一大步,不過台權會指出,接下來民團提出的平行報告,以及國際委員審查,2024的結論性意見才是關鍵。
在國際人權日前夕,國家人權委員會辦理線上論壇,邀請學者和公民團體,針對《兒童權利公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等各項人權議題進行探討。希望能提升大眾對於人權意識的認知,讓台灣的人權能朝向更完善的目標邁進。
2022年兒童權利公約第2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會議,5位受邀來台的聯合國專家擔任審查委員,連續3天與政府部門、非政府組織等代表對話後,針對台灣兒童權利重要議題,提出72點結論性意見,希望促進兒童權利公約實踐及努力。兒權公約國際審查落幕,委員們肯定政府近年修正通過《自殺防治法》、《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也建議在各項公共決策中,落實課綱設計兒少參與,促進兒童權利公約的實踐。不過今(18)日上午的
兒童權利公約第2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會,即將於14日登場,13個民間團體組成的「台灣兒童權利公約聯盟」上午舉行記者會,剖析台灣這5年來在兒童人權的實施現況,發現目前有校園不夠友善、兒少的專業性健康與生育保健教育不足等問題。
台灣漁業因為人力短缺,大多會雇用外籍漁工,但他們的待遇時常引發人權組織關注。台灣在去年依照國際公約,修改國內造船法令,要求新船必須符合人權標準。而在屏東,就有船東打造國內第一艘因應公約標準,所製造的小型遠洋延繩釣漁船,將會看天氣狀況,最快明(24)日啟動「處女航」。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 第二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會議落幕,並在8月6日舉行結論性意見記者會。國際委員提出,包括台灣在5月通過國家人權行動計劃,不過身心障礙人權涵蓋面不夠廣等等,共118點意見。由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代表接受,並表示政府相關部會將訂出期程,推動身心障者權利、往前邁進。
我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第二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會議,1日起連三天舉行。行政院長蘇貞昌出席時表示,台灣近年來已修正540部相關法規跟措施,政府會持續努力。而聾人團體則是提出包括成立聾人委員會等五項建言。
我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第2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會議今(1)日上午登場,行政院長蘇貞昌出席開幕式時表示,台灣近年來已修正540部相關法規與行政措施,但人權議題永遠無法做到100分,政府會持續努力,希望做到更好。
就在聯合國海洋峰會於葡萄牙里斯本舉行之際,環保團體綠色和平6月30日在會場外發動示威,要求國際社會提出保護海洋更強力對策,不要只會高談闊論,沒有實際行動。
6月26日是支持酷刑受害者國際日,不過,台灣目前尚未立法通過禁止酷刑公約施行法,民團今天呼籲讓酷刑歸零,盡速完成法案立法。而酷刑受害者蘇建和指出,台灣目前沒有協助酷刑受害者的機制,讓他至今仍飽受酷刑陰影之苦,無法平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