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
-
AI雷達追蹤北極熊動態 保育組織盼減少人熊衝突
|全球氣候變遷造成北極海域冰原縮減,北極熊棲息地被破壞,因此往南遷移,進入到社區或農場,引發人與動物的衝突。總部設在加拿大的「國際北極熊保育組織PBI」,這幾年來研究引進具備人工智慧的雷達系統,希望能精確追蹤北極熊動態,可以提前警告附近居民,也能保護北極熊,不受到無謂傷害。
-
AI雷達追蹤北極熊動態 保育組織盼減少人熊衝突
|全球氣候變遷造成北極海域冰原縮減,北極熊棲息地被破壞,因此往南遷移,進入到社區或農場,引發人與動物的衝突。總部設在加拿大的「國際北極熊保育組織PBI」,這幾年來研究引進具備人工智慧的雷達系統,希望能精確追蹤北極熊動態,可以提前警告附近居民,也能保護北極熊,不受到無謂傷害。
-
-
-
北約盟國格陵蘭聯合軍演 瑞典修復二戰時期防空洞
|全球格陵蘭的所屬國丹麥,和法國、德國、瑞典和挪威等北約盟國,共同在格陵蘭舉行11天的聯合軍演。這次美國沒有參加,丹麥國防部長表示有對美國發出邀請函,不過美方表示無法加入。另外,瑞典則公布了平時是停車場,戰時可當防空洞的避難設施,可以確保居民免於生物戰的威脅。
-
俄烏和談卡關 川普擬採購俄破冰船促停火
|全球美國總統川普推動的俄烏和平談判遇到瓶頸,他不諱言已經準備好要對俄羅斯進行經濟制裁,但也持續以極圈能源合作,甚至考慮採購俄羅斯破冰船,這些商業誘因促使俄方同意停火。而北極圈的能源與運輸相當重要,為了不讓中俄聯手壟斷,美國與加拿大、芬蘭攜手打造破冰船守護極圈的計畫,也正在推進。
-
全球首例將CO₂注入2.6公里深海床 挪威碳封存計畫正式啟動
|環境挪威政府資助的碳捕捉與封存服務「北極光計畫」,日前完成將二氧化碳永久封存於海床下約2.6公里深的儲存設施中,成為全球首例。該計畫致力於處理歐洲工業碳排,以減緩氣候變遷,目前規劃每年封存150萬噸二氧化碳,未來目標將把封存產能擴充至每年500萬噸,並增建相關處理設施。
-
海冰流失迫北極熊陸上捕食 體內驗出PFAS污染物
|全球北極暖化加劇,衝擊依賴海冰捕獵的當地居民與野生動物。為研究極地環境對北極熊的影響,挪威極地研究所前往斯瓦爾巴群島採集北極熊的脂肪與血液樣本,結果發現體內含有永久性化學物質PFAS(批法斯),專家認為可能跟海冰減少、北極熊改變覓食方式有關。
-
手指、腳趾都斷仍要爬 85歲登山客生涯輝煌
|全球高齡85歲的老人家還熱衷攀岩,已經很不簡單了,如果還是個失去大部份手指腳趾的人,更是堪稱奇蹟。年輕時從義大利移民澳洲的資深登山客阿曼多柯芬尼,就是以他浴火重生的登山與攀岩生涯,成為澳洲攀岩社團的看板人物。
-
芬蘭極圈永晝及低溫成優勢 助提升太陽能發電效率
|全球太陽能板通常要放在陽光多的地方才有效益,但有人想到,一年只有一半有陽光的芬蘭北部,其實因為陽光密集、積雪反射強而且氣溫低,反而有意想不到的優勢,設置光電園區,效果不一定輸給其他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