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
-
北約盟國格陵蘭聯合軍演 瑞典修復二戰時期防空洞
|全球格陵蘭的所屬國丹麥,和法國、德國、瑞典和挪威等北約盟國,共同在格陵蘭舉行11天的聯合軍演。這次美國沒有參加,丹麥國防部長表示有對美國發出邀請函,不過美方表示無法加入。另外,瑞典則公布了平時是停車場,戰時可當防空洞的避難設施,可以確保居民免於生物戰的威脅。
-
俄烏和談卡關 川普擬採購俄破冰船促停火
|全球美國總統川普推動的俄烏和平談判遇到瓶頸,他不諱言已經準備好要對俄羅斯進行經濟制裁,但也持續以極圈能源合作,甚至考慮採購俄羅斯破冰船,這些商業誘因促使俄方同意停火。而北極圈的能源與運輸相當重要,為了不讓中俄聯手壟斷,美國與加拿大、芬蘭攜手打造破冰船守護極圈的計畫,也正在推進。
-
全球首例將CO₂注入2.6公里深海床 挪威碳封存計畫正式啟動
|環境挪威政府資助的碳捕捉與封存服務「北極光計畫」,日前完成將二氧化碳永久封存於海床下約2.6公里深的儲存設施中,成為全球首例。該計畫致力於處理歐洲工業碳排,以減緩氣候變遷,目前規劃每年封存150萬噸二氧化碳,未來目標將把封存產能擴充至每年500萬噸,並增建相關處理設施。
-
海冰流失迫北極熊陸上捕食 體內驗出PFAS污染物
|全球北極暖化加劇,衝擊依賴海冰捕獵的當地居民與野生動物。為研究極地環境對北極熊的影響,挪威極地研究所前往斯瓦爾巴群島採集北極熊的脂肪與血液樣本,結果發現體內含有永久性化學物質PFAS(批法斯),專家認為可能跟海冰減少、北極熊改變覓食方式有關。
-
手指、腳趾都斷仍要爬 85歲登山客生涯輝煌
|全球高齡85歲的老人家還熱衷攀岩,已經很不簡單了,如果還是個失去大部份手指腳趾的人,更是堪稱奇蹟。年輕時從義大利移民澳洲的資深登山客阿曼多柯芬尼,就是以他浴火重生的登山與攀岩生涯,成為澳洲攀岩社團的看板人物。
-
芬蘭極圈永晝及低溫成優勢 助提升太陽能發電效率
|全球太陽能板通常要放在陽光多的地方才有效益,但有人想到,一年只有一半有陽光的芬蘭北部,其實因為陽光密集、積雪反射強而且氣溫低,反而有意想不到的優勢,設置光電園區,效果不一定輸給其他地區。
-
中央大學設台灣極地研究中心 赴北極帶回第一手氣候變遷資料
|文教科技台灣的極地研究又跨出一大步,由中央大學成立的台灣極地研究中心,去(2024)年夏天前往北極,進行海中懸浮微粒等研究,再將第一手資料帶回台灣分析,掌握環境和氣候變遷的重要資料;近期還成功申請加入北極大學聯盟與國際極地研究社群,建立合作關係,也做好科研外交。
-
北極圈617km超馬完賽 陳彥博創亞洲第1人紀錄
|文教科技台灣超馬一哥陳彥博3月上旬完成北極圈617公里不休息長征賽,創下亞洲第一人紀錄,陳彥博今(9)日舉辦返國記者會表示,極寒、暴風雪、失溫,這是自己挑戰過最艱鉅的冒險,能成為首位完賽的亞洲選手是很大的驕傲,也能為台灣的冒險再跨出一個里程碑。
-
太空史上首次載人飛越南北極 為火星任務鋪路
|全球馬斯克旗下的太空公司SpaceX獵鷹9號火箭3月31日載著4位業餘太空人發射升空,展開太空史上第一次飛越南北極的首次載人任務。這次的任務由一名中國出生的加密貨幣投資家出資,他和3名乘客接受8個月的太空訓練後登上太空。而這次為期3至5天的任務也將進行好幾項實驗,提供未來火星任務的參考。
-
北極海冰面積恐創47年來新低 北極熊、海豹棲地受衝擊
|全球美國研究機構發布消息指出北極海冰消融嚴重,2025年面積可能是47年以來新低。而因為海冰有助於穩定氣候系統,加速消融恐怕會導致更多洪水以及乾旱等異常氣候,北極熊與海豹等動物也會失去棲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