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蘊藏的漁礦油氣資源與新航道,不僅引來強權大國爭相開拓,也讓北極圈的地緣政治產生劇烈變化,在經濟開發與氣候變遷的夾擊下,北極更面臨永凍土鬆動的危機。面對生態威脅,北極圈的地方居民和研究學者,都致力找尋保護環境及經濟發展的平衡點。
北極圈蘊含豐富的天然資源,卻在全球暖化效應下,以4倍速度成為全世界氣溫上升最快的地區,威脅動物生存及原住民生活。冰封大地融化後出現的北極航道,在破冰船領航下,卻帶來全新商機,成了全球強權大國美、中、俄積極布署的征戰地。
極端氣候造成美洲南北兩爿的天氣是天差地。北極寒流掃去北美洲,致使真濟所在斷電,美國氣象局測著咱人身軀感覺的溫度,是零下79度,民眾一出門就會凍著傷;曷若智利是熱甲火燒山,燒掉4萬7千外公頃的山林,有人袂赴走,予火燒死。(這條新聞標題、前言是臺語文。)
極端氣候造成美洲地區南北兩樣情。北極寒流侵襲北美洲,導致許多地方大停電,美國國家氣象局甚至測出,風寒體感指數達到攝氏負79度,民眾一出門就會凍傷;智利野火則燒掉了4萬7千多公頃的林地,有些人來不及逃生,直接命喪大火。
本週末(17日)台灣將迎來入冬以來首波低溫,預估有機會達到寒流等級,北部低溫下探6°C,其他地區低溫10至11°C,氣象專家賈新興預測,17至18日,北部沿海及空曠地區會出現4至6℃的低溫,中央氣象局更表示,這波低溫可能受到負北極振盪影響到明年1月。什麼是負北極振盪?未來一週天氣如何?能否放低溫假?《公視新聞網》帶您來了解。
北極冰層的融化與逐漸消失,被許多國家與民間團體視為警訊,但也給北極海周邊國家帶來新的機會。在北極海有超過2萬4000公里海岸線的俄羅斯,從前蘇聯時代就投入龐大資源,開發北極圈內的能源與海運路線,並有為數不少的核能動力破冰船服役中。而最新的兩艘,烏拉爾號已經完成各項測試,雅庫特號則是舉行下水典禮,預計2024年可以加入營運。
北極冰層快速融化後,出現了北極航道,現在成了各國爭搶豐富資源的戰略爭奪點。而俄烏戰爭的爆發,也全面改變了北極圈內的政經情勢。來看公視在世界最北城鎮挪威冷岸群島的報導。
北極是地球的天然空調,因為海冰反射8成太陽光線,提供冷卻效果。但近年來極圈暖化速度加快、冰層快速消減,氣候調節功能失靈。加拿大東北部靠近極圈的哈德遜灣,北極熊夏季捱餓的時間越來越長,白鯨更容易迷航,包括人類生活在內,整個生態體系都受衝擊。
北極圈面臨政經及氣候劇變,當地原住民首當其衝。薩米人是歐盟僅存的游牧民族,因為全球暖化,代代相傳的生活技能受到嚴重考驗。前進北極圈系列報導,帶您拜訪北極圈內原住民薩米人,看看他們的生活智慧及挑戰。
芬蘭和俄羅斯在長期以來存在複雜的歷史淵源,但在俄烏戰爭之後,芬蘭和瑞典申請加入北約組織,也讓北極圈的邊緣政治出現巨大的變化。在前進北極圈的系列報導,我們來看的是,長年保持中立的芬蘭為何選擇加入北約,而未來的北極理事會將變成以美國為首的7個北約國家,來對抗一個俄羅斯,這對於世界來說又會有什麼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