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圈內的格陵蘭島,在暖化效應下,冰川融解速率越來越快。疫情和緩各國旅遊解封之後,大量旅客湧向格陵蘭,欣賞未來恐將消失不見的,極地冰川的自然景觀。為了紓解每年超過10萬的遊客量,當地預計在2024年將會有3座新機場啟用。
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格陵蘭東南部有一群北極熊,為了應付全球暖化導致海冰縮小,牠們會利用冰川掉進海裡的淡水浮冰,在上面覓食。科學家也發現,這些北極熊的體型比較小,基因跟其他的北極熊不同。
加拿大與丹麥之間,有一場爭奪北極無人島的威士忌戰爭,雙方互相在島嶼上插旗並留下烈酒,宣示主權。15日兩國透過外交協商簽約平分小島,49年的領土紛爭落幕,堪稱友好和平典範。
北極圈內的斯瓦巴群島,位於挪威與北極點的中央,6成土地被冰雪覆蓋,而這個永凍環境,讓它成為禁止居民死在這裡的地方,因為遺體無法腐化,會讓病毒永久保存。早期煤礦產業式微之後,旅遊與科學研究成為當地重要財政來源,只是北極圈也是暖化3倍速的地方,如何平衡永續與觀光需求,是一大課題。
北極熊已被列為瀕危物種,科學家估計全球只剩下2萬6000頭。由於地球溫度持續上升,北極海冰融化速度加快,衝擊北極熊棲息地,造成牠們覓食困難,為了搶奪食物自相殘殺,甚至影響到母熊哺育下一代。
地球南北兩極這兩天都有重要的科學發現發表在媒體上。其中在北極方面,科學家發現在加拿大北邊的海底出現地層下陷。最大的坑洞長200公尺、寬74公尺、深度達24公尺。而在南極方面,向來被認為氣溫較低、冰層較穩定的南極大陸東邊,在3月初到3月中發生冰河快速消退,導致面積有144平方公里的冰架崩解,相當於半個台北市的大小。
全球暖化影響芬蘭馴鹿放牧業者的生計,由於冬季變暖,降雨和降雪交替,結冰封住了馴鹿的食物來源,讓牠們身形變得更加瘦小。北極升溫速度遠高於全球平均值,科學家認為,要把升溫控制到避免或減輕氣候災難的目標,根本不可能。
氣候變遷對全球生態造成嚴重衝擊,法國有養蜜蜂的農人發現女王蜂不產卵,今年冬天恐怕面臨嚴峻的收成損失。另外,英國一名男子則為北極熊請命,手作一個巨大塑像,帶它徒步480公里,前往格拉斯哥,預計在下星期即將召開的氣候峰會凸顯此議題。
國家海洋研究院、中央大學與波蘭哥白尼大學跨國合作,在8月底完成以海面微型浮標,即時接收海洋變化相關數據,要研究北極洋流、海表溫度以及波浪,對北極冰層融化的影響,印有我國國徽的微型浮標,也出現在北極圈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