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冰流失迫北極熊陸上捕食 體內驗出PFAS污染物
根據研究,過去40年來北極平均每10年就會升溫攝氏0.75度,這種暖化速度幾乎是地球平均的4倍;挪威的斯瓦爾巴群島附近每10年的平均升溫更高達攝氏1.25度,比其他地區更快了7倍。為了進一步了解暖化帶來的海冰消融會為北極熊帶來何種衝擊,一批科學家今(2025)年4月前往斯瓦爾巴群島實地研究。
挪威極地研究所獸醫奧爾貝格表示,「我們盡量減少靠近北極熊的時間,縮短追逐牠的時間。」
獸醫先是從直升機上發射麻醉槍,等北極熊動也不動倒在冰層上時再以最快的速度採集牠們的脂肪組織並抽血,同時將GPS項圈掛在較不容易把它甩脫的母熊身上。

根據估計,挪威的斯瓦爾巴群島上約有300隻北極熊,而從北極點延伸至巴倫支海這一片地區則約有2000隻北極熊。研究人員發現,近年來的海冰減少確實改變了北極熊,尤其是牠們的飲食習慣,過去以獵食海豹為主的北極熊現在也會去吃陸地上的野味像是馴鹿、鳥蛋,甚至會吃草。
挪威極地研究所計畫首席科學家奧斯說明,「北極熊的飲食發生了變化且相當顯著,這是合理的,因為牠們更常在陸地上。」
過去斯瓦爾巴群島的北極熊曾遭大量獵捕,直到1976年簽署國際保護協議後族群的數量才開始逐漸恢復。但比起加拿大哈德遜灣西部的北極熊因為受到氣候變遷影響,族群不斷在減少,北極的北極熊因為有更長的時間待在陸地上,族群數量不減反增,而覓食習慣的改變也沒有造成牠們明顯消瘦或健康不佳。
不過正因為長時間待在陸地上,科學家從北極熊身上取得脂肪組織和血液樣本,經過分析後也有了驚人的發現。
挪威極地研究所研究員勞蒂指出,「北極熊暴露在數百種化學物質中,這些污染物是永久性的。」

益於環境保護,北極熊體內的傳統污染物質已大幅減少,卻反而出現了因現代污染帶來的永久性化學物質PFAS。PFAS雖然不是急毒性的化學物質,但它的聚合物可以在土壤中存在超過1000年,目前的研究已經確認它與癌症、甲狀腺疾病和肝損傷、心血管疾病等相關。
勞蒂表示,「這些污染物會在動物一生中不斷累積,所以像北極熊這樣在食物鏈頂端且壽命較長的物種,體內污染物就會是生態體系中最高的。」
不過研究團隊也指出,目前尚未發現海冰減少與污染物濃度升高之間有任何直接關聯,表示污染物差異還是跟北極熊的飲食習性有關。在這次的追蹤研究中研究團隊捕捉了53隻北極熊,還為其中17隻母熊配戴GPS項圈,未來這些GPS數據還可以跟生化指標相結合,進一步了解北極荒原上的北極熊所面臨的生活樣貌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