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別疫情,滑雪場準備迎接遊客重返,卻遭遇另一個更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地球暖化導致的雪量銳減,重創滑雪相關產業。奧運滑雪好手挺身而出,呼籲滑雪賽事應響應淨零減碳;歐美滑雪場也實施節能碳排,力拚滑雪產業轉型,減少碳足跡。
聯合國在20日公布最新的氣候評估報告,再度警示地球升溫攝氏1.5度的臨界點已經逼近,聯合國秘書長呼籲工業國加速能源改革,在2050年前達到停用化石燃料的目標,避免地球暖化帶來的最壞狀況。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上午邀請國內學者線上解析IPCC發布的最新報告,有學者指出現在不叫全球暖化,應叫「全球炙熱化」,面對最大壓力的是Z世代,而高脆弱地區的人因水災乾旱等極端氣候的死亡機率,高出韌性地區15倍之多。
北極是地球的天然空調,因為海冰反射8成太陽光線,提供冷卻效果。但近年來極圈暖化速度加快、冰層快速消減,氣候調節功能失靈。加拿大東北部靠近極圈的哈德遜灣,北極熊夏季捱餓的時間越來越長,白鯨更容易迷航,包括人類生活在內,整個生態體系都受衝擊。
森林的新鮮空氣和芬多精讓人身心舒暢,在海洋也有森林的存在。這些海底森林由大型褐藻所構成,是地球上億物種的誕生地。科學家發現受到氣候變遷的衝擊,加州和澳洲沿海幾乎看不到海草,海草復育工作迫在眉睫。
今年夏天高溫熱浪席捲全球,日本人在盛夏期間,有吃鰻魚補充體力的習慣,但因為物價上漲,負擔加重不少。另外暖化造成海水升溫,也讓日本漁民捕捉到異常肥美的鰹魚,但這對海洋生態而言,卻是一大警訊。而吃海鮮與蕎麥麵常備,畫龍點睛的調味料山葵Wasabi,也因為暖化造成的極端氣候,產量更加不穩定。
北極圈內的斯瓦巴群島,位於挪威與北極點的中央,6成土地被冰雪覆蓋,而這個永凍環境,讓它成為禁止居民死在這裡的地方,因為遺體無法腐化,會讓病毒永久保存。早期煤礦產業式微之後,旅遊與科學研究成為當地重要財政來源,只是北極圈也是暖化3倍速的地方,如何平衡永續與觀光需求,是一大課題。
北極熊已被列為瀕危物種,科學家估計全球只剩下2萬6000頭。由於地球溫度持續上升,北極海冰融化速度加快,衝擊北極熊棲息地,造成牠們覓食困難,為了搶奪食物自相殘殺,甚至影響到母熊哺育下一代。
綠能是全球抗暖化所必須,挪威打造歐洲規模最大的陸上風電場,卻引發另一個環境與人權問題,因為它的人為開發與噪音,侵害了薩米原住民,原本放牧馴鹿的土地與傳統,法院去年裁定,兩處大型風電場不得再營運,業者不斷試著還想繼續協商,但原住民堅定要求,盡快拆除風電機,拿回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