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第14項,訴求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生態系。海豹是高緯度海域常見的小型哺乳動物,多數不在瀕危的名單內;但在英國蘇格蘭最北邊的昔德蘭群島,就因環境污染、塑膠陷阱以及有毒物質侵害,不時傳出有海豹受傷,甚至命危。
非洲野生動物多元豐富,是生態旅遊熱門去處。但保育獅子、獵豹等掠食性動物常與地方農牧業衝突,最窮苦的農民承受牲畜被咬死,血本無歸的重傷害。澳洲的研究就呼籲,富裕國家與企業相助,保育重擔不能丟給貧窮的國家概括承受。
國際戶外品牌The North Face創辦人湯普金斯生前和妻子克莉絲汀成立基金會從事自然保育工作。上週基金會再度捐出9萬公頃的野地給智利政府,未來將作為瀕臨絕種的智利原生馬駝鹿以及其他動植物物種的保育生態區。
台灣石虎是瀕臨絕種野生動物,全台僅苗栗、台中、南投一帶有石虎族群分布,不過保育團體發布最新消息指出,原本野放在南投山區的石虎媽媽「豆棗」,一個月前才剛產下兩隻石虎寶寶,日前疑似民眾燒雜草,導致兩隻石虎寶寶來不及逃命、遭活活燒死。
昨(3)日是野生動物日,「石虎保育大使阿虎加油」臉書粉專發文指出,在追蹤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救援的石虎「豆棗」過程,發現豆棗巢穴附近遭大火燒過,並在2日進而找到2隻被燒死的小石虎屍體;所幸目前紀錄顯示,豆棗仍在附近活動。該粉專也呼籲民眾勿亂燒雜草。
近年來,各國紛紛展開保存物種計畫,期能盡力降低物種消失的危機。而全球最大規模的熱帶及亞熱帶植物保種中心就在屏東,已成功培育 逾3萬4千 種來自世界各地的植物,替逐漸消失、野外滅絕的物種建立庇護所,打造開往未來的方舟。一起來認識這一群肩負地球永續重任的保種鬥士。
離岸風電開發,風機基座打樁所產生的噪音,會對鯨豚造成極大衝擊。環保署參考德國標準,規定打樁噪音不能超過160分貝,不過保育團體質疑環保署對業者放寬監督,並質疑國外風電商在母國可以達到嚴格的噪音管制標準,為何到台灣就做不到。
許多人透過養寵物來療癒心靈,英國一名退伍軍人則深入熱帶雨林與美洲豹貓作伴,透過動物保育逐漸走出戰爭創傷。這些過程也被紀錄片《野貓》拍下來,鼓勵更多人勇敢揮別陰霾。
有民眾目擊到熊媽媽帶著兩隻小熊散步的畫面,模樣相當可愛,這是近期第3度在南橫公路發現黑熊蹤跡,保育專家除了呼籲民眾不要打卡,暴露黑熊行蹤或路線,也要避免騷擾引發危險。另外南投集集特生中心去(2021)年12月,野放的石虎「壽司」,保育人員30日接獲發報器傳出的死亡消息,追蹤發現發報器遭割下,研判可能遭遇不測。
在泰國幾乎已經野外滅絕的赤頸鶴,經過30多年的人工培育,目前仍然列在瀕危名單中。最近當地有13隻赤頸鶴野放,保育人員希望牠們能成功回歸大自然並順利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