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第14項,訴求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生態系。海豹是高緯度海域常見的小型哺乳動物,多數不在瀕危的名單內;但在英國蘇格蘭最北邊的昔德蘭群島,就因環境污染、塑膠陷阱以及有毒物質侵害,不時傳出有海豹受傷,甚至命危。
A survey jointly conducted by Greenpeace Taiwan and the National Museum of Marine Biology and Aquarium found that six types of fish sold at fish markets have become a lot smaller. They urged the Execu
綠色和平與海洋生物博物館研究員合作調查,走訪各地魚市場發現,市場販賣的白鯧、馬頭魚等6種魚種體型偏小,更有3種高達9成體長不到成熟魚長的一半,嚴重出現警訊,呼籲行政院儘速將《海洋保育法》送至立法院審議。
歷經20年協商,聯合國4日達成一項保護全球海洋和生物多樣性的歷史性協議。這份聯合國「公海條約」,將在2030年前,將全球30%的海洋納入保護範圍以復育海洋生物,並且確立富國和開發中國家可均分海洋生物資源的開發成本和利益。
前(2021)年8月,多名遊客到粉鳥林的保護區玩立槳,引起當地巡守隊員不滿,認為破壞海洋生態,於是開船驅離,要求前往海巡署,驅趕過程一度飆罵髒話,還有玩家翻板落水,全案更鬧上法院。事後劉姓船長和船員兩人,被依強制未遂罪判處拘役15日定讞,李姓船員還涉及公然侮辱,另處罰金6千元。
台灣狐蝠是瀕臨絕種的一級保育類動物,其中棲息在花蓮的族群最多,為了守護包括狐蝠與陸蟹等珍貴物種,花蓮縣府向內政部提出申請,計畫籌設「美崙溪二級海岸保護區」。
儘管有反對的聲音,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19日仍順利通過一項歷史性協議,至2030年要將地球上30%的土地和海洋轉變為保護區,也被認為是史上最大保護承諾。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於7日在加拿大蒙特婁登場,這次主要目標包括在2030年將地球30%土地、海洋轉變為保護區等等,解方從殺蟲劑、噪音污染到企業揭露自家耗損自然資源並控制負面影響等。
國旅風氣夯,台中市府和民間業者合作,委外經營在高美濕地打造海景露營區,這個月7日開幕,主打豪華露營節和濕地生態,規劃3個區域共27頂帳篷。不過學者表示,當地面迎東北季風,器材難以維護,光害和遊客噪音,可能對生態和環境造成影響。
南美洲祕魯南部的駱馬保護區,最近遭野火肆虐,許多珍貴生態付之一炬,還有15隻駱馬被燒死。而鄰近的蘇利南和蓋亞那,最近則陷入環保和經濟發展的兩難,這兩國原先都是低碳排國家,但最近發現海上石油礦藏,如果開採,當地生態恐怕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