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
-
荷蘭317所中小學推手機禁令 研究揭學生注意力變高、成績改善
|全球荷蘭最新研究發現,若禁止學生在學校使用智慧型手機,有助提升學習時注意力、校內社交,甚至部分學生更因此成績變好。荷蘭目前已有317所中學祭出手機禁令,荷蘭政府也建議,家長應限制孩童使用手機時間,且最好不要讓15歲以下孩童使用TikTok、IG等社群軟體,以免出現心理問題。
-
視障、年老又獨居 生活風險遽增
|社福人權在台灣,有一群人年老、獨居又是視障者的多重障礙族群,因為看不見導致生活風險較一般人還要高。但是從政府組織到民間社福團體大部分是以單一需要或單一族群為服務單位,讓獨居視障老人得到合理的照顧需要跨單位整合資源。然而,台灣長照資源從經費到人力都吃緊。政府正在規劃長照3.0,需要正視與日俱增的多重障礙族群的需要,才能更合理將資源分配到需要的人。
-
發現雄性亞馬遜河豚會「空中噴尿」 科學家:可能具傳遞訊息社交功能
|環境水生哺乳類動物在過去研究中,較少會像狗、貓等陸地哺乳類動物一樣,使用尿液向同類傳達訊息。不過,加拿大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雄性亞馬遜河豚會將尿液由水裡噴到空中,且通常會有另一隻雄性亞馬遜河豚接近尿流。研究團隊推測,雄性亞馬遜河豚「空中噴尿」行為具有社交功能,可能是藉此傳達自身健康程度、社會階級等訊息。
-
多倫多設巨型骨牌裝置藝術 盼增進民眾交流、改善社交冷漠
|全球由英國表演公司策畫的巨型骨牌裝置藝術,近期來到加拿大多倫多,吸引當地民眾爭相見證8千多塊骨牌倒下的瞬間。在地團體希望藉這個活動改善社交冷漠,增進城市居民之間的交流。
-
加州新法要求校園禁用智慧型手機 盼助學生抬頭「關注眼前世界」
|全球美國加州週一(23日)簽署新法案,未來將要求學校制定規範,禁止或限制學生在校內使用智慧型手機,藉此降低社交媒體對青少年心理的影響,並減少干擾課堂的情況。而在台灣,目前尚無法律強制規定學生禁用手機,但教育部有訂定相關原則,授權由各校自行訂定管理規則。
-
-
荷蘭兒童快樂指數全球第1 注重獨立性與因材施教為關鍵
|全球荷蘭的人口只有台灣的四分之三,但它不只是全球的十大幸福國家之一,還是兒童快樂指數全球第1的國家。當地家長認為荷蘭的教育,注重孩子的獨立性,而且成功的定義,並不在於分數,而是因材施教的理念,讓小朋友能依照興趣選擇職涯發展。
-
近1成兒少患社交焦慮症 北市聯醫開辦客製化治療
|社福人權根據國際醫學研究顯示,有將近十分之一的兒童青少年有「社交焦慮症」,症狀包括害怕被人關注、會喘不過氣,甚至拒學,不僅影響學習、也影響人際關係。北市聯醫松德院區從9月起,將針對青少年開辦人際壓力特別門診,安排醫師和心理師客製化治療,期望這群孩子及早回歸正常生活。
-
瑞士AI社交機器人 可全天陪長輩盼分擔護理員辛勞
|全球AI機器人也許有助解決護理人手不足的問題。一款有著棕色頭髮、類似婦女外表的社交機器人娜汀,在聯合國人工智能峰會吸引不少目光。她不但會打招呼、回答問題,還能陪人唱歌、玩遊戲,而且可以24小時運作,未來有機會替護理人員分擔照顧工作。
-
衛福部出繪本推「遊戲素養」概念 盼孩子學習社交互動
|文教科技在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中,有保障兒童的遊戲、休息和休閒權,但如何執行,是許多家長思考的問題。衛福部推廣建立「遊戲素養」概念,規劃了繪本作品《溜滑梯是誰的?》,從主角佔領溜滑梯出發,探討兒童間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他們是如何解決難關。希望能讓孩子們從繪本和遊戲中,體會到更好的社交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