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臺北教育大學新設台文系 明年度開始招生
|這幾年濟濟人文學科,拄搪招生困難的挑戰。毋過台北教育大學台文所,煞傳出明年欲加設大學部的臺文系招生。台文所長表示,因為目前國校仔正式的台語師資猶閣真欠,未來系裡除了原本的文學和歷史的研究專長,欲閣發展台語師資教育,嘛向望栽培出有臺灣文史底蒂的人才,佇各產業發展。(新聞標題、導言及內文皆為台語文)
-
蘋果新機發表 iPhone Air號稱史上最薄
|文教科技蘋果週二(9日)發表多款新機,其中厚度只有5.6公厘的iphone Air號稱史上最薄,而且電池續航力可達一整天。另外備受期待的iphone 17系列終於亮相,配備可自動拓寬取景的鏡頭,而新款AirPods 無線耳機,也可支援AI即時翻譯功能。
-
揭AI答題易出現「幻覺」原因 OpenAI:模型評分機制鼓勵猜測
|文教科技開發ChatGPT的OpenAI近期發布文章指出,大型語言模型容易產生「AI幻覺」,原因是目前評估模型表現的機制,會間接鼓勵模型對問題做出「猜測」行為,而非直接承認不知道答案。文章作者指出,要解決這種「幻覺」,必須改變模型評分機制,除了獎勵回答準確的答案外,也要給予誠實棄權、表達不確定的模型計分。
-
大專境外生疫情後回升 總數破13萬人越南最多
|文教科技國內大專校院境外生在109學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驟減,不過接下來幾年逐步回升,教育部公布最新113學年統計已經突破13萬人,前3名為越南、印尼與馬來西亞,越南學生更是1年大幅成長1.2萬人左右,緬甸學生也比前1年增加4成,成為第7大境外生生源國。
-
京華城案檢察官台語問話 辯護律師講違法
|臺北地方法院猶閣咧審理京華城案,有律師指出,頂禮拜審理京華城案的過程當中,檢察官用台語問話,煞予沈慶京的辯護律師批評講,台語違反《法院組織法》,應該愛講「國語」。有台語團體和律師開記者會表示,若照《國家語言發展法》,現此時的國語包括台語、客語和原住民語等等;民團要求修法,共條文內底的「應用國語」改做「應用國家語言」。(新聞標題、導言及內文皆為台語文)
-
台灣「ㄣ」「ㄥ」發音漸融合 學者:說與聽存在認知落差
|文教科技陽明交大和台大學者以超音波技術、聲學以及聽覺感知實驗,觀察說話者在發「音(ㄣ)」、「英(ㄥ)」等字時的舌頭姿態,結果發現就算特別加重語氣,台灣華語使用者的舌頭位置依然沒有顯著差異,代表日常說話時已經不太刻意區分這兩個尾音,台灣中文裡的「ㄣ」與「ㄥ」正逐漸有規律的融合。
-
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共融劇場第3年
|文教科技一位聽人藝術家加上一位聾人表演者,會碰撞出什麼火花?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以實驗開放的態度,進行共融劇場的創作,今年邁入第三年。演出分為孵育組與熟成組,各三組表演者,分別以童話邊界、語言邊界為題,要在本週末展現他們探索、共創的成果。
-
全球首款華語AI醫療助理 工研院盼提升照護品質
|文教科技工研院今天發表,最新的AI人工智慧平台可以協助醫護人員從行政支援邁向臨床判斷,不僅可將文書作業時間縮短,也可降低離職率約50%到70%,而這也是全球首款專為華語醫療體系設計的AI醫療助理系統,未來將進一步推廣到全台醫療院所及長照機構。
-
中國研究指演奏樂器可預防失智 提高長者語言辨識力
|生活各國陸續有研究指出,比起單純「聽音樂」,學習樂器對「預防失智症」更有幫助。最新的一份中國科學研究報告,也指出演奏樂器可以提高老人對語言的辨識能力,延緩大腦退化,還能夠放鬆心情;而如果是跟朋友一起練習,也有非常好的社交功能。
-
不讓台灣語言缺席AI數位語料 民間團體號召作家打造資料庫
|文教科技生成式AI席捲全球,但目前主流AI模型多以英文與簡體中文為主要訓練基礎,讓台灣的語言、價值觀在數位語料中嚴重缺席。IMA資訊經理人協會發起「台灣通用語料庫計畫」,希望打造自主、開放、可信的語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