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日本安保法確立概念 存亡危機事態因高市言論再受矚
公視國際記者施勗皓指出,「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國會的答詢引發中國強烈反彈,日本政府對『存亡危機事態』的認定,成為焦點。」
這是日本政府在2015年,訂定安全保障法律所確立的概念。以自衛隊行動分為三種情況,一個是當放置不管的話,恐怕受到威脅的「重要影響事態」,以及當直接遭受武力攻擊時的「武力攻擊事態」,而夾在中間的,就是當他國遭受攻擊且可能對日本存亡造成威脅的「存亡危機事態」,這種情況下日本雖然沒有直接遭受攻擊,但自衛隊卻可以出動。
因此台灣有事,算不算「存亡危機事態」,或是要到什麼程度才算,過去歷任首相都採取模糊策略。
黃偉修表示,「高市首相當然是,相較於歷來的政權來說做了比較明確的說法,但她本人在事後也是有稍微反省的發言,但這並不代表說日本的政策,他的發言是錯的,或是日本政府改變既有的政策。」
日本政府再三強調,既有立場沒改變,只是高市舉例舉得太過具體,專家認為等於先攤牌給對方看,對日本安全保障有負面影響。
福田圓認為,「話講出來的話,第一就是攤牌給對方看,接著針對台灣海峽的安全保障,日本要不要有所牽連,在國內現在出現很多負面的聲音,我覺得這個是不好的,針對自衛權或集團自衛權行使的可能性,如果想要更清楚,或是說更模糊,如果是在好好思考後,做出的反應的話,是有助於提升日本的嚇阻能力。」
只是話都說出來了,日本政府不可能收回,中日關係越來越緊張,該怎麼降溫,專家認為關鍵取決於中國的態度。
福田圓認為,「從法律上來推演、理論上來看的話,這個例子確實有可能成為存亡危機事態,所以不可能撤回這樣的發言,現在只能等到這一波討論逐漸平息而已,我覺得這是現在的狀況。」
黃偉修指出,「之後的發展,我想完全是取決於中國要不要從過度炒作的手段,放棄這個過度炒作的手段,去冷卻這個議題,因為你去炒作國內對日本的民族主義,其實對你中國政治或經濟的發展並沒有好處。」
一場質詢造成中日關係惡化,一發不可收拾,這恐怕是當初國會議員提問和高市早苗答詢時,始料未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