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測
-
格陵蘭冰下湖泊向上推擠 冰層裂解、地下水噴發加速融冰
|環境格陵蘭不僅成為國際政治焦點,也受到科學界關注。《自然地球科學》期刊指出,研究團隊自2014年起發現,北部冰層下方藏有巨大湖泊,10年來湖水向上推擠,導致冰層開裂、地下水湧出,並且侵蝕冰層。科學家認為,這有助釐清氣候變遷與海平面上升的關聯。
-
新觀測科技捕捉巨型閃電 長達829公里貫穿美國3州
|全球閃電平均長度約16公里,但美國科學家最近發現,一道長達829公里的巨型閃電,竟從德州一路橫跨到密蘇里,貫穿3個州。這道閃電其實早在2017年就出現了,是直到近年技術成熟,科學家才終於完整捕捉到它的全貌。
-
人口減少可緩解環境壓力? 日本研究揭生態復甦「不會自動發生」
|環境有學者認為,當今許多環境問題都是因人口過度成長導致,若地區內的人口減少將可緩解當地環境壓力。不過近期日本一項研究指出,由於政府缺乏妥善的野化與廢屋管理政策,導致日本雖然出現人口衰退,全國廢屋或空屋率已接近15%,但仍不斷興建大量住宅、便利店、停車場等,使人口衰退地區的生物多樣性還是持續下滑,並未出現緩解。
-
智利天文台最大相機釋首批影像 6月已觀測1千萬個銀河系
|全球歷經多年設計與完工,位於智利的薇拉魯賓天文台配備了全球最大的數位相機,這個月開始拍攝並陸續發表了太空觀測的成果。第一張公布的照片拍攝的是距離地球約5400萬光年的室女座星系團。科學家指出,目前已觀測的銀河系達1000萬個,看起來很驚人,但與未來10年預計要探索的200億個銀河系相比,剛開工的成績只占0.05%而已。
-
哈伯太空望遠鏡升空滿35年 多次紀錄珍貴影像
|哈伯太空望遠鏡升空超過35年,儘管近年來陸續有更新、帶著更先進科技的太空望遠鏡在太空和地面觀測浩瀚的宇宙,但哈伯望遠鏡在科學家與天文迷心中,早就確立了無可取代的地位。也因此,哈伯望遠鏡服役的年限,至少還要再延長到2030年或更久。
-
台東夜空現超亮光點 北市天文館研判為「火流星」
|生活台東縣濱海上空昨(9)日深夜出現超亮光點,不只被東海岸多支即時監視影像記錄下來,連在屏東滿洲鄉、跟嘉義阿里山也都有民眾目睹光點。台北市立天文館研判,這是從太空中掉落的火流星,雖然不算罕見,但要觀測到也是可遇不可求。
-
ESA:衛星重返大氣層過程 恐累積氧化鋁碎片污染高空
|全球太空垃圾問題近年來成為天文學界和科學界關注的焦點,歐洲的科學家從2024年一次近距離觀察的結果推測,衛星殘骸的氧化鋁等材料,焚燒過程會產生有毒氣體,累積起來對大氣層的破壞如何,還有待驗證。
-
天琴座流星雨估22日達極大期 午夜前可找無光害處肉眼觀測
|生活每年4月中旬到月底出現的天琴座流星雨,北市天文館預估今(2025)年的活躍期將在明(22)日達到極大期,當天自晚間9時後流星數量將逐漸增多,且有機會欣賞到火流星的身影。北市天文館表示,此次流星雨可用肉眼觀賞,提醒民眾可趁著午夜前,找個視野開闊、遠離光害的地方觀星。
-
北返紫斑蝶今再現國道 截至今年已觀測到22萬隻
|文教科技去(2024)年紫斑蝶北返遷徙創下累計40萬隻紀錄,而今(2025)年受到氣候影響,3月初就有先遣部隊提早抵達雲林縣林內鄉,還在3月12、13日連續2天達到國道三號封道標準,是史上最早封道紀錄,不過直到4月8、9日才又陸續有紫斑蝶北返。紫斑蝶保育協會會預估,今年林內鄉觀測數量會超過歷年22萬餘隻的平均值,約25萬隻左右。
-
研究發現暗能量非恆常不變 愛因斯坦理論恐被動搖
|全球歐幾里德太空望遠鏡近來陸續將觀測數據傳回,歐美的太空機構與學術團隊也已發表相關研究。天文學家根據最新數據繪製出包含2600萬個銀河系的「宇宙地圖」。此外,研究人員在觀測時發現,推動宇宙膨脹的「暗能量」會隨時間減弱,這一發現幾乎顛覆了愛因斯坦的理論,震撼了天文學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