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人口減少可緩解環境壓力? 日本研究揭生態復甦「不會自動發生」

日本研究發現,生物多樣性的恢復並不會隨人口減少自動發生,需要積極管理、推動野化計畫等才有可能實現。(圖/法新社)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有學者認為,當今許多環境問題都是因人口過度成長導致,若地區內的人口減少將可緩解當地環境壓力。不過近期日本一項研究指出,由於政府缺乏妥善的野化與廢屋管理政策,導致日本雖然出現人口衰退,全國廢屋或空屋率已接近15%,但仍不斷興建大量住宅、便利店、停車場等,使人口衰退地區的生物多樣性還是持續下滑,並未出現緩解。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的最新版《地球生命力報告》指出,1970年至2020年間,地球上的脊椎動物族群數量減少73%;與此同時全球人口卻成長逾1倍,已達到80億人。聯合國應對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問題的國際機構IPBES指出,人口過度成長正是造成生物多樣性災難性衰退的主因之一。

有學者因此認為,減少人口規模可緩解環境壓力。根據聯合國預測,至2050年時,以歐洲、亞洲為主的85個國家人口將開始衰退、2100年全球人口會全面進入下滑趨勢,地球環境或許將因此迎來新的轉捩點。

但近期日本一項研究指出,即使區域內的人口減少,也未必能讓當地環境隨之復甦,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自然-永續性》期刊上。

研究團隊指出,日本的總人口數從2010年開始就已連年下滑,是亞洲首個人口呈負成長的國家,加上政府2003年起推動的公民科學監測計畫「千處監測點」(モニタリングサイト1000),累積了相當豐富的物種觀測紀錄,十分適合用來驗證「人口減少將有益環境」的說法。

這項研究共涵蓋森林、農業與近郊地帶等158處觀測點、約150萬筆物種紀錄,並與各觀測點當地過去5至20年間的人口變化、土地利用與地表溫度等資料進行交叉分析。這些研究區域同時也是自1990年代以來,日本人口衰退最明顯的地帶。

研究結果發現,多數地區無論人口增加或減少,生物多樣性仍持續下降,只有人口維持穩定的地區生物多樣性才會相對穩定,但由於這些穩定地區人口多半已高齡化,因此也即將進入人口下滑、生物多樣性衰退的局面。

研究團隊指出,造成生物多樣性持續下降的主要原因與政府缺乏野化(Rewilding)政策,且無力處置廢棄空屋有關

研究團隊說明,由於土地稅負、繼承、拆除成本過高等因素,導致日本全國空屋及閒置、廢棄住宅率已接近15%,不過同時仍有大量住宅持續興建中,此外道路、商場、停車場、便利店等設施也不斷增加,使野生動物的棲息空間持續被壓縮。

此外,隨著農村人口減少,許多廢棄農田出售後用於都市開發或轉為集約農地,使植物難以自然演替,影響生物多樣性復原。

研究團隊表示,生物多樣性的恢復並不會隨人口減少自動發生,需要積極管理、推動野化計畫等才有可能實現,例如賦予地方政府權限,讓閒置土地轉型成由當地社區自主管理的保育區等,才有機會使人口減少成為推動自然保育的契機。

823公投》重啟核三,你怎麼看?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