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年發現的一粒綠色的彗星ZTF,2/1是上接近地球的時陣。頂一回接近地球是咧五萬年前,若準天氣好,就會當用吊鏡看著。夏威夷天文台翕著藍色捲螺仔,另外,火星的外表,也浮出一个親像泰迪熊的地面結構。(這條新聞標題、前言是臺語文。)
2023台北國際書展今(31)日開展,今年主題是「閱讀的多重宇宙」,亮點不少。比如「童書主題館」海泱泱,多面向介紹16種海洋生物,只要用手機掃QR CODE,就可聽到海洋生物講閩南語。
長期推動打擊音樂和藝術教育的朱宗慶打擊樂團,逐年歇熱攏會辦囡仔音樂會。今年是第35年辦,特別以木琴和太空做主題,鼓勵囡仔佇音樂世界,勇敢走揣、莫放棄,追求家己的夢想。
在歷時多年的努力下,美國太空總署(NASA)於美國時間11日率先公布「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所拍攝到130億多年前的星系,並於12日接續公布人類前所未見的太空影像,讓全人類得以一虧「宇宙的起源」。
耗資百億美元打造的韋伯太空望遠鏡,升空超過半年後,拍下第1張的高解度彩色宇宙觀測圖正式曝光,畫面裡最久遠的星系已超過130億年,也是到目前為止,人類觀察宇宙最深、最詳細的紅外線視圖,也徹底改變了人類對宇宙樣貌的認知。
2012年7月4日也就是剛好10年前,歐洲核能研究所宣布,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進行的實驗,發現了基本粒子當中的「希格斯玻色子」,並在隔年使得提出相關理論的學者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而受到新冠病毒疫情延宕的LHC維修與升級工程,在今年4月大致完成。科學家們希望,下一輪的實驗可以發現構成宇宙更大部分的所謂「暗物質」,但仍都充滿了變數。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哈伯太空望遠鏡又傳出捷報,觀測到了距離地球280億光年,早已經化為塵埃的一顆恆星,刷新了最遠星星的紀錄。科學家推測這顆恆星是宇宙大爆炸後,9億年左右所形成,也就是大爆炸後誕生的第一代恆星之一,為此特將它命名為「晨星」。
由歐美加跨國合作,史上最強大的韋伯紅外線太空望遠鏡,25日成功發射升空,未來將環繞太陽軌道運作,捕捉宇宙最早期的光,協助揭開宇宙起源,以及恆星,行星系統的誕生之謎。
日本宇航研究開發機構JAXA在睽違13年後,招考太空人新血,未來將執行探月新任務。特別的是,這次報名資格不限科系,許多文科畢業生也躍躍欲試,不過也要求工作經驗,以及身高等條件限制。
電玩與網路產業相當發達的韓國,近來興起一種結合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並結合網際網路的平台,名為Metaverse又稱元宇宙。在政府科技部門提出「數位新政2.0」的政策輔助下,希望能拓展韓國在這個平台上的事業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