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測
-
天文奇景「超級藍月」明登場 中部以北易觀測
|生活天文奇景超級藍月將出現在8月31日,是今(2023)年最大最亮的滿月,全球天文迷都很關注。不過台灣因受颱風外圍雲系影響,屆時各地可能都是多雲,氣象局分析中部以北觀測到的機率較大。
-
河貍水壩可補充地下水、防山火蔓延 美國多州尋求恢復聚落共存
|全球河貍會啃咬樹木、建造水壩,容易導致下游發生水患,美國農場主人常將河貍視為麻煩,並向政府申請許可證進行獵殺。但近年許多研究發現,河貍構築的水壩能夠創造豐富的生態、補充地下水,並在山林野火來襲時防止蔓延,許多州政府與農場主人開始尋找吸引河貍遷入的方法。
-
台灣首顆自製氣象衛星運轉 一文認識海的信使「獵風者」【更新】
|文教科技台灣首顆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在10月9日成功升空,從今(19)日開始進行資料收集。獵風者被稱為新時代的氣象衛星,在氣象觀測能對台灣學術研究帶來什麼貢獻?公視新聞網帶你一文認識「獵風者」。
-
軍方攜手XR產業 打造虛擬戰場模擬訓練
|文教科技低軌衛星在俄烏戰爭中扮演重要通訊角色,國家太空中心初步模擬,台灣約需要120枚低軌通訊衛星,才能確保24小時通訊不中斷。專家建議將低軌衛星作為備援,強化數位通信韌性,目前台灣也展開相關零組件開發,目標明年底達到60%自製率。另外,因應台海局勢緊張,國內也有XR科技公司和海軍及陸軍合作,打造虛擬戰場、實境模擬作戰訓練,不僅可降低人力、物力耗損,還能強化心理抗壓力。
-
宇宙充滿嗡嗡聲 科學家首次證實低頻重力波存在
|文教科技國際天文物理學家28日發表一項最新研究,指出人類首度證實宇宙中存在低頻重力波。美國NASA除發表祝賀訊息外,也提到這項觀測結果,可以讓人類更加了解星系的演變過程。這項研究成果預計於台灣時間30日凌晨1時召開發布記者會。
-
駐守彭佳嶼觀測氣象 直擊最北孤島的生活!【獨立特派員】
|地方彭佳嶼是台灣本島的最北疆,目前已無人居住,但一直有氣象、海巡及燈塔人員駐守,飲水、食物都得靠漁船運補,遇上東北季風,島上人員常常面臨斷糧危機。最近中共在東海軍事演習,彭佳嶼更是首當其衝。這座孤島上的駐守人員,究竟是怎麼過日子?
-
彭佳嶼僅氣象等員駐守 遇東北季風常有斷糧危機
|地方每到「西北颱」這個名詞出現,台灣民眾才會聽到彭佳嶼這個地名。其實彭佳嶼是台灣本島最北的地點,也是北方三島中唯一有派員駐在的島嶼,目前已經沒有一般居民,但一直有氣象、海巡及燈塔人員駐守。工作人員的飲水食物都得靠漁船運補,如果遇上東北季風,島上人員常常面臨斷糧的危機。
-
中研院跨國合作 首見黑洞吸積流與噴流影像
|文教科技跨國的天文學家在2019年、2022年陸續公布「黑洞」的影像照片後,現在又有新發現。中研院團隊參與的計畫中,首度捕捉到黑洞附近的吸積流、噴流影像,揭密黑洞在吸收周圍物質,還有它們是如何運作等細節,相關研究也刊登上國際期刊。
-
慢、快地震間有何關係? 台日地科專家共同研究【獨立特派員】
|環境2002年東京大學首度發現「慢地震」,開啟全世界對慢地震的觀測。慢地震釋放的總能量,威力甚至等同規模7的地震,因而受到國際重視。日本從2012年起,年年召開慢快地震研討會,今(2023)年研討會首度移師台灣,也讓台日學者得以交流,並朝合作邁出重要的一步。
-
日本JAXA最新H3載運火箭 首度升空失敗
|文教科技日本為了在太空科技上急起直追,並在衛星發射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所研發的第3代載運火箭H-3,首度發射在3月7日的早上執行。但結果出師不利,因為第2段火箭在準備啟動時訊號異常,任務中心最後決定遙控炸毀火箭。也因此,原定要送上軌道的大地3號地球觀測衛星,最後化為灰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