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
-
俄出土化石發現最古老犬類 研究推測人狗情誼始於冰河時期
|政治現代家犬在各種不同的體型和長相,先前假設是經過密集的「人工育種」而形成,但是科學家最近從俄羅斯出土的化石發現,狗狗的多樣性可能早在1萬1千年前就存在了。
-
日本熊害人數創新高 民調:逾7成支持強硬因應
|全球30多年來日本良善的動物保育讓野生熊的數量大增,估計約在5萬到8萬之間,排名世界第1。不過原本應該待在深山的野熊,今(2025)年再度因為氣候、食物、環境等因素的變化頻頻下山,出沒在人類生活的地區,熊攻擊所造成的傷亡人數再創歷史新高。熊害陰霾擴散,日本社會人心惶惶,NHK做的相關民調指出,有7成1的民眾認為當局應該以更強硬措施,解決熊滿為患的問題。
-
洪堡企鵝剩不到2萬隻 智利列瀕危物種
|全球全球80%的洪堡企鵝都分布在智利的太平洋沿岸,而牠們的數量也從20世紀末的4.5萬隻急劇下滑,剩下不到2萬隻,智利政府在上個(10)月將洪堡企鵝列為瀕危物種。但科學家表示,如果不極積立法,確保洪堡企鵝可以繼續在牠們的棲息地覓食和生存,洪堡企鵝最終可能徹底從地球上消失。
-
非洲豬瘟病毒存活期可達千日 民眾能如何協助防疫?
|生活台中一處養豬場死亡豬隻經PCR檢驗為非洲豬瘟陽性,農業部22日宣布豬隻禁運禁宰5天、禁用廚餘養豬等7項防疫作為。非洲豬瘟病毒雖非人畜共通傳染病、不會感染人類,但病毒本身具高傳染性,在冷凍豬肉中最久可存活1000天,除了官方公布的各項應變措施外,一般民眾還能如何共同維護豬肉安全?
-
諾貝爾經濟學獎3學者共獲殊榮 研究科學如何推動經濟飛快成長
|文教科技2025年諾貝爾獎最後一個獎項「經濟學獎」,得主於今(13)日晚間揭曉,由莫基爾(Joel Mokyr)、阿吉翁(Philippe Aghion)、豪伊特(Peter Howitt)3位學者共同獲獎,表彰3人以不同方式解釋為何過去200年全球經濟飛速成長。
-
英企3D列印「水下棲息艙」 可在百米深海裡停留7天
|全球我們居住的地球上,海洋覆蓋了大約70%左右的地表面積,有1家英國的海洋探索與科技公司,則以3D列印做出了1款水下棲息艙,準備從今(2025)年年底開始,要開啟人類在海中長時間居住的新時代。
-
諾貝爾獎成立逾百年 學者、各國官員具提名資格
|全球每年10月,是諾貝爾獎得主公布的重要時刻。諾貝爾獎是由1833年出生的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發起。他將發明炸藥所累積的大筆財富,用來表彰為人類帶來最大福祉的人士。100多年來,諾貝爾獎推動了科學各個重要領域,同時肯定人類在精神、文化與道德層面的努力,為世界帶來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
澳洲興起修法允主人、寵物同葬 總理艾班尼斯支持
|全球人和寵物之間的情感,外人往往很難理解,像是澳洲有愈來愈多人,死後想要和心愛的毛小孩同葬,但問題是這不符合法律規定,於是出現了要求修法的聲音。另一方面,刊登在最新一期《當代生物學》針對狗所做的研究顯示,某些高智商的狗,具有人類獨有的特點,像是可以辨別物品功能的認知本領。
-
畢生奉獻黑猩猩研究與保育 珍古德辭世享耆壽91歲
|全球享譽全球的動物學家、保育學家與人道主義者珍古德博士,在美國加州巡迴演說途中辭世。她一生投注在黑猩猩的開創性研究,對人類的溯源和研究,留下豐厚的智慧遺產。1977年創立的「珍古德研究所」、1991年創辦的「根與芽」計畫,在保育動物與地球生態工作,都有卓越貢獻。台北市立動物園也發文緬懷感謝珍古德,啟發全球投身保育、共創永續未來。
-
皮膚細胞DNA可改造成卵子 專家:需多年才可進入臨床
|全球科學家不斷尋求在生殖技術有所突破,美國最近有研究把人體皮膚細胞的DNA改造成卵子,並且跟精子結合完成受精,其中有部份形成早期胚胎。不過,這項嘗試目前只是概念驗證階段,距離臨床應用至少還要再等1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