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衛院
-
國衛院、部桃開發洗手監測系統 免監視器且準確率達72%
|文教科技國家衛生研究院和衛福部桃園醫院合作,開發全球首創的AI物聯網監測系統,只要醫護人員配戴「藍芽追蹤器」,就能得知醫護進入病房前後是否有落實洗手消毒行為,準確率達7成2,希望能藉此有效降低院內感染風險。
-
三陰性乳癌僅能化療 國衛院聯手清大研發抗癌新藥
|生活癌症連續多年蟬聯台灣10大死因之首,現在台灣抗癌藥物研發有重大突破,國衛院和清華大學聯手開發驅動蛋白KIF2C標靶新藥,為經過治療卻易復發的三陰性乳癌患者,帶來一線曙光。
-
國衛院研究:孤獨加速認知退化 增長輩失智風險
|生活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銀髮族長輩因為退休等因素,個人的孤獨感顯著上升。國衛院最新研究發現,孤獨感會加速認知功能的退化,提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從預防角度出發,建議透過社福資源,以陪伴帶領這些長輩走出孤獨,減少發生失智的可能性。
-
國衛院研究:男性愈晚生 子代精神疾病發病愈早
|生活根據內政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的父親平均生育年齡是34.6歲。而國衛院最新研究發現,父親的生育年齡愈高,子代精神疾病發病愈早,父親生育年齡每延後1歲,子代身上平均會多帶有1.5個新生突變。
-
國衛院肺腺癌研究新發現 關鍵蛋白DUSP22阻腫瘤發展
|生活肺癌是國人十大癌症排名的首位,最常見的亞型是肺腺癌與多種基因異常有密切關係,過去臨床治療未得預期效果。國家衛生研究院發現,針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突變的肺腺癌類型有一種DUSP22的蛋白,如果它大量表現,癌細胞生長會顯著受到抑制,進一步阻止腫瘤發展,為未來精準標靶治療提供嶄新方向。
-
國衛院研發新式環狀RNA 可製作專屬藥物、降疫苗副作用
|文教科技面對癌症及新冠病毒等疾病,如何精準治療及預防醫學成為近年來各界關注的焦點。國家衛生研究院團隊研發「新式環狀RNA合成法」補足缺點,未來在疫苗及癌症治療上更能精準打擊病毒。
-
提升抗骨鬆長效針劑使用率 國衛院:可降低骨折風險
|社福人權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發現,骨質疏鬆為65歲以上老人常見的慢性病之一,若不治療老人髖部骨折後1年內死亡率高達2成。不過最新研究顯示,若提升抗骨鬆長效針劑使用率可有效降低再次骨鬆性骨折風險15%,而這項最新研究成果日前已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
-
愷他命成癮致腦損 程度較思覺失調症更嚴重
|文教科技國衛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團隊與國內醫師,以及瑞士蘇黎世大學醫師團隊合作,探討長期大量使用愷他命成癮的患者,可能引發持續性精神疾病症狀。研究團隊發現,愷他命引發的精神疾病和思覺失調症在症狀與認知功能上相似,但愷他命造成的腦部損傷更為嚴重。
-
國衛院體外癌細胞培養技術 有助癌症患者精準醫療
|社福人權台灣癌症研究又有重大突破。國家衛生研究院今(25)日發表最新成果,成功研發出新穎的「體外三維癌細胞培養技術」,開發出「癌組織工廠」,例如在14天內就成功培養出0.6公分大的胰臟人造腫瘤,將有助於新藥癌症測試與新藥開發,可提供癌症患者精準醫療。
-
台灣乳癌好發年齡高歐美10年 估與生活習慣有關
|生活衛福部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未滿50歲的乳癌年輕型患者人數佔所有乳癌患者的32%,是歐美國家的1.3倍。國家衛生研究院發布研究,顯示台灣乳癌常見「致癌基因突變」與西方國家患者相似,患者相對年輕化,推估是受到生活習慣等其他因子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基因檢測可為約39.5%的晚期乳癌患者提供治療選擇,也有助標靶藥物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