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癌症研究又有重大突破!台北榮總跨國研究創全球先例,首度找到「骨髓造血細胞分化不良症候群」,簡稱MDS的關鍵生物標記。只要偵測「癌基因SALL4」濃度高低,就可得知治療成效,未來可作為藥物治療成效的依據,而這項新發現,日前已被刊登在國際知名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在醫療新趨勢方面,癌症病患最擔憂癌細胞擴散到其他器官。過去乳癌病患一旦發現淋巴轉移,多半逃不過全切除淋巴結的下場,但眾多的併發症讓病患難以承受。新問世的磁性追蹤裝置可精準定位癌細胞的擴散路徑,搭配小範圍切除的手術,可加速病患的預後,包括歐盟和美國都已核准使用。
過去兩年來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但也加速了疫苗技術的發展,近來就有法國公司應用AZ疫苗的病毒載體技術,研發抗癌疫苗,雖然還在臨床試驗中,但目前的結果相當有前景。另外,輝瑞和莫德納使用的mRNA科技,最近也被用來對抗胰臟癌,並取得良好結果。
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團隊為了瞭解癌症腫瘤起源,研究英國1萬2000多名患者的全基因組,結果在他們的DNA中找到58種新的致癌基因突變特徵。科學家指出,透過這些突變特徵,未來醫師就能為癌症患者量身制定治療方式,挽救更多生命。
標靶藥物為治療癌症的希望,北榮與陽明交通大學研究團隊首度將RNA剪輯技術用來治療肺癌,並在動物實驗中成功減緩癌細胞發展速度。此外,這一治療方案不會造成抗藥性,可說是肺癌患者的新希望。
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有不少人聞癌色變。其中有種「膽道癌」因為症狀不明顯,不容易早期發現因應。現行的國際標準複方化療方式,只有25%患者的腫瘤有明顯縮小,整體中位存活率也只有11.4個月。國衛院團隊等單位合作研發出改良型GS處方和NGS處方,可以提升中位存活期,尤其是NGS處方,中位存活期長達19個月,而且患者出現嚴重的白血球低下副作用比例也大幅降低。
國內癌症治療又有重大突破!國衛院最新研究發現,癌細胞會演化出逃避免疫細胞監控的能力,使得免疫療法成功率只有兩到三成,不過進一步研究發現,若使用VEGF融合蛋白藥物,就能導正腫瘤周邊環境,增強癌症免疫療法,而這項創新研究已獲得美國、日本等國的專利保護,未來有機會開發成癌症新藥,提供患者治療新選擇。
胰臟癌在早期沒什麼症狀,許多患者確診時已經是末期,被稱為是癌中之王。中研院團隊研究發現,有一種會出現在免疫細胞和癌細胞的蛋白質分子,並成功破解致癌機制。 把實驗小鼠麻醉後,施打抗癌藥物,並進行腫瘤生長追蹤。中研院團隊在胰臟癌研究領域上有了新突破,找出一種會出現在免疫細胞和癌細胞的蛋白質分子IL-17RB,破解其中的致癌機制。 中國醫藥大學癌症生物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吳恒祥表示,「對於整個免疫系統的恆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