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衛院研究:男性愈晚生 子代精神疾病發病愈早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根據內政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的父親平均生育年齡是34.6歲。而國衛院最新研究發現,父親的生育年齡愈高,子代精神疾病發病愈早,父親生育年齡每延後1歲,子代身上平均會多帶有1.5個新生突變。
愈來愈多人選擇先打拚事業,等到有安心的收入再開始組建家庭。不過醫學定義上34歲以上已經屬於高齡產婦,不孕、早產等風險併發症也會隨之提高。而生育不只是媽媽的事,國衛院最新研究更發現,父親的生育年齡愈高,子代精神疾病發病愈早。
國衛院國家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王世亨表示,「父親的生育年齡每延後1歲,小朋友身上就會多帶有1.5個新生突變數,如果小朋友身上帶有的新生突變數愈高的話,他的發病年齡就會比較早。」
這是全球首度以全基因體定序家族資料量化分析,證實父親較晚生育年齡可能影響子代精神健康。父親生育年齡每延後1歲,子代身上平均多帶有1.5個新生突變,而子代身上每多帶有一個新生突變,思覺失調症發病年齡平均提早0.16年。
臺大健康數據拓析統計研究所助理教授馮嬿臻說明,「當父親年齡比較大,可能在精子形成過程中產生比較多的新生突變,在子代身上所發現除了這種單點突變,其實思覺失調本身這個疾病在很多大型的罕見變異的研究,也是利用這種全基因體定序。」
根據內政部資料顯示,112年母親平均生育年齡是32.4歲,從民國80年以來上升了5.2歲,而112年的父親平均生育年齡則是34.6歲,32年來上升了4.3歲。國衛院指出,較晚的父親生育年齡和子代較早的思覺失調症發病年齡的相關性,大約有30%可由新生突變解釋;另外70%大多為社會環境和家庭干擾因子影響。研究成果也刊登於國際期刊,成為國內關注的公共衛生議題。
姜筑/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