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資外洩頻傳,進而衍生各式詐騙。在台灣,兒少更是網路詐欺的主要受害者,應如何保障兒少資安?上午一場公聽會中,有專家學者建議,除了加重罰責,從源頭打擊,也要從學校去強化相關教育。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禁止體罰兒童,台灣也將於近期公告民法修正草案,明定父母「不得對子女為身心暴力行為」。根據家扶基金會進行全台調查,兒少遭父母體罰比例高是在小學階段,大約17.9%,體罰的方式以維持姿勢最多,還有超過2成兒少遭拳腳相向。
有些兒少因為家庭環境或是疾病等因素,在小小年紀就得面對人生中的重大難關。家扶基金會為了鼓勵在逆境中,依然努力成長的兒少,舉行了年度表揚。今年遴選出23位自強兒少,無論是罹患疾病,又或者是家庭環境不好,他們都沒有因此放棄自己,勇敢面對困難。
誘騙或偷取他人性私密影像後製作成商品,在網路空間永遠上架販售,這類數位性暴力」犯罪類型近十年益發猖狂,數據顯示兒少受害者逐年攀升,國小人數增福最快。受害者被迫失去對自己身體的決定權,反成了任人宰割喊價的商品,以及滿足他人私慾的工具。這些發生在觸碰不到的虛擬世界,卻是拳拳到肉的性侵害。今年1月立法院通過數位性暴力「四法聯防」修法後,仍有未盡之路要努力。
公視臺語台佮客家電視台、原住民電視台,閣有公共電視,四台做伙製作的兒少節目「WAWA哇!」,欲娶觀眾綴這寡蹛無仝所在,講無仝語言的囡仔,做伙綴𪜶的跤步來𨑨迌,用囡仔的角度看世界。(這條新聞標題、前言是臺語文。)
因應數位科技發展和智慧手機的普及,許多兒少在社群平台上交朋友或聊天,卻有可能遭遇個資或是私密照外洩等隱憂。根據Web547網路檢舉熱線統計,平均一天會發生5件兒少性剝削檢舉案,包含兒少性私密影像被外流、販售和網路誘拐訊息。
2016年起,《驗光人員法》通過之後,驗光師及驗光生已是台灣醫事人員之一,必須通過國家考試才能替民眾驗光。驗光師公會表示,儘管社會對驗光師還不太熟習,但其實驗光是很專門的技術,除了可以協助身障者精準配鏡,也可透過醫材來幫助「兒少視力保健」。
2022年兒童權利公約第2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會議,5位受邀來台的聯合國專家擔任審查委員,連續3天與政府部門、非政府組織等代表對話後,針對台灣兒童權利重要議題,提出72點結論性意見,希望促進兒童權利公約實踐及努力。兒權公約國際審查落幕,委員們肯定政府近年修正通過《自殺防治法》、《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也建議在各項公共決策中,落實課綱設計兒少參與,促進兒童權利公約的實踐。不過今(18)日上午的
近期,陸續傳出有唐氏症少年買餐點,或是妥瑞兒看電影等類似事件,也讓特殊需求兒少的相關議題備受關注。家扶基金會公布最新調查,有8成以上的兒少,願意和特殊需求兒少交朋友,但卻有近6成兒少觀察,他們沒有什麼朋友,甚至有5成發現,他們會被取不好聽的外號。專家指出,針對特殊需求兒少,在落實共融教育同時,家長們也要採取比較接納的態度,鼓勵他們進行友善互動。
兒童權利公約第2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會,即將於14日登場,13個民間團體組成的「台灣兒童權利公約聯盟」上午舉行記者會,剖析台灣這5年來在兒童人權的實施現況,發現目前有校園不夠友善、兒少的專業性健康與生育保健教育不足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