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
-
新加坡從漁村蛻變經濟樞紐 百萬外來勞工待遇不如本國人
|全球新加坡成為一個獨立國家至今已經滿60年,儘管當地自然資源匱乏,但卻能媲美全球不少強大國家。新加坡成功繁榮的關鍵,在於當地是亞洲地區的重要戰略樞紐,也是全球最繁忙的經濟港口之一。當局拋出利多的金融政策,吸引外資進入投資,只是在這些繁榮光景的背後,也付出了不少政治代價。
-
從培訓到退役,台灣運動員在資源缺口中掙扎【獨立特派員】
|社會中華職棒傳奇選手林智勝於9月7日在最後一場比賽中以全壘打作結,生涯累計305支全壘打,穩居中職全壘打王。這場完美落幕的背後,凸顯出台灣運動員退役後出路的結構性問題。多數未能躋身頂尖舞台的運動員,面臨職涯銜接困難、缺乏社會支持的困境。隨著運動部於9月9日正式掛牌,首位部長即為兩屆奧運金牌加持的退役羽球選手李洋,社會各界期待透過制度改革,能為運動員提供更多元的職涯選擇與保障。
-
曾受丹娜絲風災衝擊 台南災民募50萬捐光復災區
|地方丹娜絲風災7月初重創台南七股西寮里後,各界資源湧入協助復原家園、修繕房屋,因此當地120位里民募集了近50萬元送暖這次花蓮災區。台南市府也持續跨縣市支援,各局處相繼投入,協助災區民眾早日重建家園。
-
農業剩餘資源再利用 稻草轉化可發電燃料顆粒
|環境根據主計處綠色國民所得帳統計,稻草年平均產量約167萬公噸,稻殼有65萬噸,是國內最大宗的農作生產剩餘資源。各界為了讓農業資源有效去化,努力讓稻殼和稻米再度轉化成有用的資材。
-
花蓮大富社區整合資源人力 廢校據點照顧長輩弱勢
|地方近日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滾滾泥水衝入光復市區,居民生活受到嚴重衝擊,大家都在問這場災難過後社區怎麼走下去?但在這片土地上,我們也看見希望的種子,前段時間《在地旅行》走進花蓮光復鄉的大富社區,看見一群人默默守護家鄉、用心陪伴長輩,打造一個讓人安心安老的地方。
-
北大西洋海床下鑽探出淡水 巨量蘊藏是否開採運用仍須評估
|全球人類的水資源日益吃緊,不過現在科學家在最不可能的地方找到了希望,國際研究團隊近期在美國東北角外海的海床底下鑽探抽取到含鹽量極低,幾乎是淡水的樣本,而且巨大的蘊藏量還足夠大蘋果紐約市使用800年之久,但能不能真的開採運用還要進一步評估。
-
瑞典擬開採極圈稀土 恐衝擊薩米人放牧馴鹿傳統
|全球全球對稀土需求日益增加,但開採與加工幾乎都被中國掌握。直到2年前瑞典北極圈發現大型稀土礦床,若能開採,歐盟有望能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只是礦區的位置就正好位在原住民薩米族放牧馴鹿的路線,因此開發案也面臨經濟發展與傳統文化的拉鋸。
-
台中普查百年老校文物 「砲彈校鐘」將提報文資審查
|地方二次世界大戰戰後因為物資缺乏,台中2間有百年歷史的國小,當時就用未爆彈拿來做校鐘,台中市文資處展開文物普查,認為砲彈校鐘反映戰後初期資源有限、就地取材的史實,將提報文資審查。
-
居家安寧療護比例僅8%!在家善終為何那麼難?【獨立特派員】
|社會台灣於2009年將居家安寧照護納入健保給付,然而根據健保署2021年統計,全台接受居家安寧療護的比例只有8%,顯示多數人生命的最後一程,是在醫院與住家的奔波中度過。造成這種狀況的主因,除了居家安寧的醫護人力不足,各級醫院和社區診所的轉銜機制也缺乏系統性,無法提供持續性的照護。近年獨居或老老照顧的狀況增加,如何在人生終途提供完整照顧,實現在地老化、在宅善終的願景,是台灣亟需面對的重要課題。
-
養豬場沼渣沼液再利用率須達5% 雲林打造集運澆灌車盼達標
|地方為解決河川污染,環境部規定今(2025)年底前,養豬場沼渣沼液再利用比率要達到5%,但以雲林縣來說,因為小型養豬戶多,加上許多是老農經營,還有260家小型養豬戶還沒達標。為了解決這樣困境,雲林縣養豬協會、雲縣府與中央共同打造1輛集運澆灌車,幫忙將發酵後的豬糞尿運到農田澆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