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澳洲袋熊染疥癬成致命原因 「隔空上藥」助恢復健康
|全球圓滾滾萌樣十足的袋熊是澳洲獨有的可愛動物,但牠們容易染上致死率極高的皮膚病「疥癬」,新南威爾斯州一處露營園區最近就發現袋熊生病,園方特地找來野生動物慈善組織教導員工和居民如何替袋熊隔空上藥,幫助牠們恢復健康。
-
大赤鼯鼠疑颱風天摔落水溝 新北動保處治療後擬重新野放
|環境新北市動保處日前發現一隻台灣特有亞種「大赤鼯鼠」,倒臥於三芝山區路旁的排水溝內,且因多日未進食而體弱、無法自行移動。動保處人員將大赤鼯鼠帶回治療照護後,目前傷勢已穩定,將待完全康復再進行野放。動保員認為,鼯鼠可能因逢颱風來襲影響視線,才不慎自高處墜落。
-
研究:牛飼料加入藻類海門冬 可減少甲烷排放
|環境甲烷是人類活動產出第2大的溫室氣體,部分來自畜牧業,要怎麼減排,國際上有學者研究,牛隻吃藻類「海門冬」可減少9成以上的排放,台灣有野生海門冬,但數量不多,為此農業部水試所花了數年時間成功繁殖,為台灣進軍全球反芻動物減碳市場取得重要的門票。
-
亞洲動保大會首次來台 民團指台灣經濟動物受虐頻仍
|社福人權兩年舉辦一次的亞洲動物大會首次在台舉行,這一屆有來自30國的代表與會,總統賴清德也出席致詞。主辦單位之一的動物社會研究會在主題演講時指出,台灣仍存在經濟動物被不當對待、遭受虐待之事,呼籲已經成立動保司的農業部應該積極面對。
-
為符永續放牧認證標章 南非養羊業轉型再生農業
|全球南非是全球羊毛的重要供應國,但過去國際買家並不太關心永續議題,現在變成要求出示相關認證,這股壓力也成了轉型契機,讓他們改採比有機農場更強調生態循環的「再生農業」。
-
把長頸鹿從1種劃分為4種 保育組織:有助進行正確保護
|全球全球最大自然保育組織「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科學家確認,我們所認識的長頸鹿並不是只有1種,而是4種。研究人員指出,正確分類出長頸鹿的物種,才能制定出不同的政策、做出正確的數量評估,有效對牠們進行保護。
-
動物、植物能對話? 研究:昆蟲聽得到缺水番茄求救
|生活植物雖然靜止不動,但它們受到壓力時其實也會發出叫聲,這些叫聲會被昆蟲接收,作為選擇產卵位置的根據。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研究發現,雌性飛蛾能聽見乾枯的番茄植株,所發出的超音波壓力聲,來避開產卵。這顯示植物與昆蟲是可以透過聲音互動的,也開啟了自然界聲音傳播的研究新方向。
-
南部貓狗收容園區淹水 網路若像有募款詐騙
|南部做大水,一寡流浪貓狗的收容園區也受著損害。台灣動物緊急救援小組指控,有一个網路平台,無經過同意就剪怹的影片來共人募款,已經有上萬人捐錢,有可能是詐騙。臺南市府表示,若無政府核准就去募款,民眾檢舉,市政府就會去查。(新聞標題、導言及內文皆為台語文)
-
二度闖雞舍黑熊「阿里曼」野放滿月 追蹤動態無重返卓溪跡象
|環境台灣黑熊「阿里曼.西肯」曾二度侵擾花蓮卓溪鄉部落雞舍,今(2025)年7月再度野放後,林保署今(6)日發布野放滿月的阿里曼動向,並未出現重返卓溪的跡象,也將會持續追蹤阿里曼位置。
-
貓狗園受創影片遭盜用促銷飼料 浪愛集食坦承影像未經授權
|社福人權災情嚴重連收容犬貓的園區也受創,不少人發揮愛心捐助。台灣動物救援小組日前公開多處南部貓狗園受創情況,卻被「浪愛集食」網購飼料平台,涉嫌盜用影像重製,放在網路上投放廣告,讓民眾誤以為是公益團體購買飼料,台灣動物救援小組準備提告,也質疑對方的行為有詐騙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