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法業者比例高!揭開台灣「展演動物」真實處境!【獨立特派員】
疫後「動物熱」興起展演動物福祉成隱憂
台灣在新冠疫情後,興起一股「動物農場」風潮,例如水豚等討喜動物被引進。同時,寵物咖啡廳數量也迅速增加。這些在營業場所中與人互動的動物,被稱為「展演動物」。
根據《獨立特派員》調查,目前全台不合法的動物展演場所可能超過五成,違法業者數量難以估計。這些場所多半設備簡陋,不符動物需求。常見問題包括遮蔽空間不足、飲食與衛生狀況不佳,甚至繁殖失控及疾病叢生。

許多業者不符規定動物受虐黑數難以估計
國際動保組織「Asia for Animals Coalition」主席Dave Neale指出,人們只看到短暫互動的幾分鐘,卻忽略牠們長期被迫在狹小空間生活的現實。加拿大動保團體「Zoocheck」創辦人Rob Laidlaw也強調,多數展演動物被囚於比野外棲地小數千倍的環境中,失去行動與社交空間。從啃木的山羊、咬欄杆的馬,到無助重複游動的斑紋海豹與被困的球蟒,這些異常行為正是長期壓力與單調環境下的警訊。
根據農業部統計,目前取得動物展演許可的業者共98家,未取得許可而從事展演行為的裁罰件數為34件。然而,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執行長姜怡如透露,沒有許可證卻仍在經營的業者可能超過100家。違法業者心態多認為營業利潤高於罰金,就算被裁罰五萬、十萬,仍可繼續展演。
環境設施嚴重缺乏動物身心疾病叢生
部分合法經營的農場,業者基於理念,花較多心力照顧動物。例如農場內無圍籬,動物可自由走動。設有可供動物躲藏、專用休息區,並有網狀遮蔭區。農場負責人王姮月表示,他們不將動物視為賺錢工具,而是當成家裡寵物對待。飼養員的照顧比相對高,一位員工平均照顧8隻動物,並透過導覽方式減少對動物的干擾。
在部分違法農場裡,梅花鹿體態不佳、皮膚病脫毛,豪豬掉刺,幼鴨受傷失明。這些動物不僅罹患身體疾病,也出現焦慮與自殘行為。空間狹小與生活單調是普遍問題,原應在草原奔馳的馬被困於陰暗狹小的欄舍,出現啃咬欄杆等異常行為;球蟒與大鱷龜則被迫蜷縮在無法伸展的狹小容器中。
Rob Laidlaw指出,多數展演動物被囚禁於比野外棲地小數千倍的空間中,長期處於壓力之下。Dave Neale補充,當動物被迫長期關籠且缺乏刺激時,會出現重複、無目的的刻板行為。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議題研究主任林岱瑾則觀察,業者應提供環境豐富化設施,如藏食、攀爬架或土壤活動空間,但多數場所為節省成本,仍讓動物生活在單調、封閉的環境裡。

地方執法標準不一違法沒入面臨動物安置難題
為改善展演動物福祉,台灣在2015年牧場河馬「阿河」墜車死亡事件後,修正《動物保護法》增訂展演動物業管理法源,並於2019年發布《動物展演管理辦法》。農業部動保司副司長陳中興表示,業者須依法申請許可證,並依營運計畫書進行飼養與管理。地方政府除不定期查核外,每兩年也須進行評鑑,內容涵蓋照護品質、醫療措施、環境設施與訓練方式,要求業者落實動物福祉。
然而,實務執行成效有限。林岱瑾發現,審查與評鑑皆由地方政府主導,導致標準不一、品質落差明顯。地方多以「安置困難」為由不敢行動,使法規成為紙上規範。姜怡如也提到,「是否符合動物習性」缺乏明確準則,連專家委員間看法都不一致。現行法規雖規定違法者可罰五萬至二十五萬元,並得沒入動物,但自法令上路以來,尚無地方政府實際執行沒入措施。
對此陳中興回應,現行法令可按次連續開罰,法規強度並非問題,癥結在地方政府執行態度與手段不足。部分業者看準政府不會沒收動物、罰金低於營業利潤,因而抱持僥倖心態持續營業。
展場業者王姮月建議,若能強制違法者休園一個月,或許更具嚇阻效果。另一方面,也有業者的土地或建築本就不符申請資格,卻已投入營運,使地方政府進退兩難。姜怡如坦言,若強制停業,動物安置成為棘手問題,而許多業者在地方上具影響力,更使執法難上加難。
寵物餐廳引進奇特動物潛藏人畜共通疾病風險
《動物展演管理辦法》規定部分項目可「免經許可」,包括非營利互動活動、軍警或醫療救難動物,以及餐飲、住宿場所若未設獨立展演區且非「常態性」展演等。然而,這項條文也造成法令模糊,使寵物咖啡廳的管理陷入灰色地帶。多數寵物餐廳實際上不符免許可條件,理應申請展演許可證,但業者在申請前須先獲地方政府指定具申請資格,導致各地執行標準不一。林岱瑾指出,台北市全面禁止寵物餐廳申請展演許可,但新北市則開放部分條件下申請,地方政府職權行使差異,讓不少業者陷入違法疑慮。
部分店家更引進刺蝟、爬蟲類等非伴侶動物作為吸客手段,引發安全與動物福利爭議。姜怡如點出,除保育類外,台灣對展演動物的物種幾乎沒有明確限制,增加了風險。Rob Laidlaw警告,這不僅可能導致動物攻擊事件,也可能造成跨物種傳染。幼兒、老人與孕婦等免疫力較弱族群尤其應避免接觸爬蟲類與外來種動物,這已不只是動物福利議題,更涉及公共衛生安全。
韓國動保組織AWARE總監Hyung Ju Lee表示,韓國法規明確規範,只要飼養五隻以上貓狗就必須申請展演許可,並禁止在動物園外展示野生動物。相比之下,台灣現行制度缺乏界定與防範,導致寵物咖啡廳與展演市場長期處於監管真空。

善盡自主責任,動物權利仰賴社會溫柔
展演動物議題並非全然負面。高雄捷運的貓站長「蜜柑」以可愛形象成為地方行銷焦點,也帶動動物友善意識。陳中興表示,企業與創作者若能藉媒體推廣正確飼養觀念,將有助提升公眾動保意識。不過,台北市議員陳宥丞提醒,目前「貓狗店長」風潮未有明確法源規範,應審慎制定指引。
從河馬阿河之死到今日水豚熱潮,台灣動物展演產業走過十年,法令漸趨完整,但執行與監督仍待加強。當人們享受與動物互動的療癒時刻,也該思考:那些被迫展演的生命,是否真正被以尊重與善意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