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澳幣
-
疫後各國拚經濟搶人才 澳提高永久移民上限達19.5萬人
| 全球在全球各國開始進入與病毒共存的生活後,為了復甦經濟的人才爭奪戰也正在展開。澳洲政府為了解決缺工問題,決定從這個會計年度開始,提高永久居留移民的人數上限,最多增加19萬5000人。而泰國在9月初,開放申請長達10年的居留簽證,期望吸引富有跟有專業技術的外籍人士定居。
-
澳業者回收美妝空瓶 重製為建築工程與戶外遊具
| 環境除了餐具、食材包裝,美妝用品未來也可以永續利用了。澳洲美妝商品業者近年來跟民營回收企業合作,能回收消費者用完的產品容器,分類加工為建築材料或塑膠複合材料,重新利用在建築工程,或是戶外遊具的建材上。
-
杜絕剝削兒童 澳洲令7家網路巨頭公開打擊性犯罪措施
| 全球為了防堵網路社群平台成為性剝削未成年孩童的幫兇,澳洲監管機構30日發出法律文件給臉書母公司Meta等7家網路科技業者,要求分享平台杜絕相關犯罪的策略,否則將面臨罰款。
-
澳洲社區花園變菜園 自給自足抗通膨
| 全球在物價持續上升,通膨狀況升溫下,澳洲卻有一個住宅區,早從10多年前就推行在社區花園中,種植蔬菜自給自足。不只減緩了食品通膨的生活壓力,也促進社區居民相互交流,一舉兩得。
-
斯里蘭卡經濟危機 燃油用罄僅提供必要服務
| 全球南亞國家斯里蘭卡的經濟危機不斷升高,因為庫存燃油已經見底,政府宣布未來2個星期只有公共運輸和醫療單位有油可用,其他一律不提供。民眾簡直氣炸了,痛批政府無能,還有一些人鋌而走險、想要搭船偷渡到澳洲,結果遭到海軍攔截。
-
澳洲新內閣多元化 增「共和國事務」助理部長受矚目
| 全球澳洲新總理艾班尼斯任命的新內閣成員1日宣誓就職,23位閣員背景多元,創下多種新紀錄。包括10位女性,2位穆斯林教徒,還有1名原住民。令人意外的是,還有1位「共和國事務助理部長」,外媒推測這是澳洲走向共和國的第一步。
-
澳洲「日出航線」計畫 將創民航史上最遠距離紀錄
| 全球隨著各國逐漸放寬甚至解除國際旅遊禁令,航空業者也摩拳擦掌。「澳洲航空」和旗下的廉價航空「捷星」,計畫大量引進空中巴士集團的中短長程客機,用來執行所謂「日出航線」計畫,以沒有中途落地加油的方式直飛倫敦與雪梨。單趟1萬7800公里的航程,將創下民航史上最遠距離紀錄。
-
中非共和國比特幣列法定貨幣 成非洲第1、世界第2國
| 全球飽受戰亂貧窮之苦的中非共和國這星期宣布把加密貨幣比特幣列為法定貨幣,成為非洲第1、世界第2國。至於首開全球先例的薩爾瓦多,比特幣列為法定貨幣上路已經半年,最新調查顯示這場大膽實驗面臨失敗。官方比特幣錢包Chivo使用率偏低,除了先驅的海邊比特幣村之外,其他地區仍然現金為王,民眾更相信美元鈔票。
-
AUKUS開發極音速武器 美英澳增電子戰力
| 全球由美國、英國及澳洲3國所組成的三方安全夥伴關係,5日發表聲明,要共同開發極音速武器,以及增加電子戰的戰力。另外澳洲防長稱,因應中國和俄羅斯逐漸加大的威脅,要加快武器升級計畫,更指出中國恐在2040年代武力犯台。
-
中國恐於2040年代犯台?澳洲政府投35億澳幣加速武器升級計畫
| 政治俄軍入侵烏克蘭,讓國際社會更加擔憂中國逐漸擴大的勢力。澳洲國防部長杜登警告,中國可能在2040年代武力犯台,澳洲政府為了因應威脅,將投入35億元澳幣,加速武器升級計畫。
-
無尾熊列入瀕危物種 澳洲改變觀光模式普及保育觀念
| 環境因為棲地減少、生存環境受到壓迫,澳洲在2月宣布無尾熊列入瀕危物種,現在更進一步改變與無尾熊接觸的觀光模式,讓遊客將這個可愛的物種,真正當成野生動物,減少與人的肢體接觸,並教育大眾一起保護這個瀕危物種。
-
防中資假借港資來台 民團提港澳條例修正草案
| 兩岸中資偽裝成台資或港資,來台滲透挖角事件頻傳。檢調已經偵辦33件,涉及人數超過500人。現在外界關注是否修港澳條例來防堵中資。陸委會主委邱太三表示修法茲事體大,會持續跟經濟部來討論。
-
夏季酷暑海水升溫攝氏2到4度 澳洲大堡礁再次白化
| 全球澳洲國寶大堡礁最近歷經南半球夏日的極度高溫,部分水域升溫攝氏2到4度,已經出現輕重不等的珊瑚白化情況,如果確認屬於大規模白化,這將是1997年以來的第6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近日在當地展開探訪,結果將攸關大堡礁世界遺產的地位。
-
氣候暖化、病危威脅生存 澳洲將無尾熊列入瀕危物種
| 環境在氣候暖化之下,澳洲野火、乾旱頻繁發生,加上疾病威脅,讓國寶級無尾熊在2018至2020年間,從8萬驟減剩不到5.8萬隻。澳洲政府今(11)日宣布昆士蘭、新南威爾斯和澳洲首都直轄區,將無尾熊列入瀕危物種。
-
疫情延燒逾兩年 多國開放國境迎接觀光客
| 全球新冠疫情至今已有超過4億人被感染,六百多萬人病故,但隨著疫苗覆蓋率擴大,許多國家無法再承受防疫限制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紛紛決定與病毒共存,開放國境迎接觀光客。聯合國估計,全球2022年的觀光產業將明顯回溫。但人類是否真能與隨時可能出現新變種的病毒株共存,仍是未知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