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北部坦佩(Tempe)2月28日深夜,發生一起重大的火車對撞事故。一輛載有352人的客運列車,與對向貨運列車對撞,截至3月3日死亡人數已累計57人,讓輿論再次聚焦鐵路問題,也引發民眾抗議。政府承認這起悲劇是人為疏失,並且透露,歐債危機導致國內鐵路長期沉痾,系統「未跟上21世紀的標準」。
希臘兩列火車對撞,已造成46人死亡,一名車站站長被捕、交通部長下台。希臘總理指出,事故是人為疏失,但系統老舊、長期人力短缺早已存在。民眾質疑,這起奪魂車禍是否可以避免?到底誰該負責?
時間回到去年,俄烏開戰前2天,美國率先發起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試圖阻止戰亂,之後世界多國響應制裁至今。但戰爭屆滿1週年之際,俄羅斯統計2022年經濟萎縮幅度僅2.1%,遠小於俄羅斯政府原本預測的10%,失業率3.7%甚至創下歷史新低。制裁還會有效嗎?《公視新聞網》透過數據解析制裁行動最新進展。
兩個南亞國家雙雙陷入經濟危機,其中,斯里蘭卡為了獲得國際貨幣基金的紓困,同意加倍徵收所得稅,結果引發民眾抗爭。而巴基斯坦跟IMF的最新談判宣告破裂,無法獲得最新一筆貸款,目前國內物資短缺、油價高漲,部分地區的加油站甚至規定一次只能加油2公升。
受美股在2022最後交易日下跌影響,台股早盤同步開低,面臨萬四關卡保衛戰,所幸盤中逢低買盤進場,大盤跌幅收斂翻紅,終場上漲了86點,收在1萬4千2百24點,成交金額,是新台幣1千4百93億元。
國際貨幣基金總裁喬治艾娃日前預警,2023年全球三分之一經濟體將陷入衰退,因為美國、歐盟和中國三大經濟體,都預期經濟放緩,今年會比起去年還要更艱困;她還點名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未來幾個月,將會面臨艱難局面,經濟年成長率將出現40年來,首度低於全球經濟成長的情況,拖累全球經濟成長。
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喬治艾娃昨(1)日指出,受烏克蘭情勢及通膨影響,歐美經濟放緩,中國也因疫情封控衝擊,明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可能不到2%。喬治艾娃下星期將訪問北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討論經濟前景跟防疫政策。
英國首相特拉斯20日宣佈辭職,保守黨4個月內二度黨魁選舉,最快28日前選出繼任者。特拉斯上任僅45天,史上任職最短,減稅政策引發金融市場大亂。最新民調顯示,英國人每10人當中,就有8人認為她下台是應該的。
美國聯準會最新發布,轄區經濟調查報告褐皮書顯示,物價增長仍處於高位,通膨惡化和利率走升,企業對經濟前景變得更加悲觀。台灣也同樣面臨通膨、消費性產品需求停滯兩大難題。但主計總處預估,明(2023)年CPI年增率有望跌到2%以下,被民代抨擊這數字過度美化。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明年經濟成長將「較今年放緩」。對於IMF調降明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國發會主委龔明鑫在立院備詢時僅簡單回應,台灣明年經濟「會成長」;至於通膨問題,讓民眾生活壓力變大,行政院主計長朱澤民坦言,外食費用確實還在上漲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