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白鼻心還好嗎? 專家:犬殺與路殺為最大威脅

陳宥蓁/綜合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圖/台師大生科系研究生林品萱提供)
白鼻心在台灣大學遭遊蕩犬攻擊致死,使犬殺議題再受關注。台灣研究團隊發現,白鼻心其實已搬入都市且適應此生活環境,犬殺及路殺更成為白鼻心的最大威脅,即便有醫療救助,死亡率仍為100%。

野生動物如石虎、穿山甲等因犬致傷的數量近年攀升。而今年7月一隻剛被野放回台灣大學校園的白鼻心幼獸,在1星期後被研究員莊博鈞發現躺在草叢腸子脫出死亡,事後查看監視器,確定白鼻心是遭3隻遊蕩犬攻擊致死。

白鼻心額頭至吻端有一條白線,屬食肉目靈貓科,為夜行性動物會爬樹,葷素通吃,體長約50公分。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台灣大學昆蟲系曾惠芸副教授與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思民研究團隊,發現「犬殺」在白鼻心死因排行首位。

掛在樹上休息的白鼻心。(圖/台師大生科系研究生林品萱提供)

曾惠芸表示,對所有年齡層的白鼻心來說,犬隻攻擊和車禍的發生率是其他風險的2到3倍。親子失散導致傷亡則是幼年白鼻心接受救傷的主因。而成年白鼻心因犬隻攻擊和車禍死亡的發生率,都是其他原因如陷阱、電擊的4倍以上。且白鼻心在地面行動較緩慢,即使有醫療救助,犬殺和路殺後的死亡率仍為100%。

不僅如此,白鼻心生活環境已離都市越來越近,根據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協會連續10年的通報紀錄,2010年起白鼻心在台中都會區出沒的比例大幅上升,以夏季為高峰。若以半徑1公里為區域為白鼻心的1個巢位,至少有45個巢位在周圍90%有建物的人口稠密區。

至於人口密度更高的台北,研究團隊透過無線電項圈追蹤白鼻心,發現台灣大學、師範大學等區域皆有族群,且活動範圍小,平均約12公頃。林思民舉例,白鼻心白天可以躲在房屋夾層生活,晚上出沒尋找水果樹覓食度過一天,校園和公園綠地即可維持白鼻心的長期生活所需,期盼白鼻心可成為都市藍綠帶生態恢復指標。

相關議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