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霸國家公園致力復育櫻花鉤吻鮭,經過30年的努力,復育數量不但已經超過1萬尾。而且透過育種以及最新的放流技術,棲息地還擴大到南湖溪和司界蘭溪,加上大甲溪上游也復育成功,目前國寶魚已經有9個棲息地點。
有海中玫瑰之稱的硨磲貝,經常被人為採捕,數量愈來愈少,國際間已列為保育貝類,但國內現在才要推動列入保育。而台東縣2年前就開始在富山禁漁區復育硨磲貝,陸續野放了101顆,有86顆存活,最大有30公分,縣府也在禁漁區海岸設置污水處理槽,有助於改善護漁區環境,讓硨磲貝長得更好。
花蓮警方查緝毒品,意外在一名嫌犯車上搜出保育類動物穿山甲鱗片,訊問後嫌犯才坦承,因為穿山甲鱗片是稀有的中藥材價錢不斐,所以才會宰殺要變賣換取現金,這樣的行為已經觸法。
野放不到一個月的東卯山黑熊日前遇害,遺體掩埋在南投縣仁愛鄉武界一帶,經開挖解剖發現,頭骨有局部碎裂、身體也有彈孔。事件曝光後,檢警連日追查並調閱周邊監視錄影器,通知涉案田姓、馬姓男子到案,2人稱打獵誤殺黑熊,詢後各以新台幣3萬元交保。
針對原住民狩獵,大法官去年做出解釋,指出現行法令規定獵捕活動需事先申請,欠缺合理彈性,有違憲法比例原則。為此,主管機關林務局打算修正《獵捕宰殺利用野生動物管理辦法》,原住民族支持,但不滿動保團體抹黑他們造成生態失衡;動保團體則不滿林務局開放狩獵保育類動物,雙方前後來到林務局陳情抗議。
總部設在倫敦的國際保育團體兼環境正義基金會EJF,經過多年調查,近日公布最新報告,指控中國的遠洋漁船船隊,對鯊魚割鰭棄身、誤捕保育類動物卻殘殺,對外籍漁工極更是盡虐待、違反人權,報告也指控,中國工業化捕撈導致資源耗竭,西非漁民因此捕不到魚。
玳瑁海龜,是保育類的海龜類型之一,昨(8)日下午,海巡署金馬澎分署第七岸巡隊人員,在岸際邊執行勤務的時候,在澎湖湖西成功村的岸邊,發現有一隻玳瑁海龜擱淺,除了立即救援外,也通報相關單位安置觀察。農漁局人員到場後,初步判定這是一隻長29公分、寬26公分的玳瑁海龜,並載回青灣水產試驗所安置觀察,第七岸巡隊表示,這幾個月來,澎湖海域已經先後救援6隻活體的保育類海龜,其中有兩隻是玳瑁。
猴面鷹是一級保育類動物,全臺灣賰無5百隻。頂個月有人佇高雄的田內底發現一隻受傷的猴面鷹,趕緊共伊送去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收容中心,這馬已經沓沓仔復原,後禮拜就會當訓練伊飛。
今(24)日上午有民眾在金門金寧鄉沙崗一帶農田,發現大批鳥類暴斃,趕緊通報縣府建設處和警方到場,初步清查多達76隻的鳥類死亡,數量最多的是花嘴鴨,而附近也發現摻了農藥的酒糟。金門縣府將死亡鳥隻送交化驗確認死因,如果確認遭蓄意毒死,將依法對行為人重罰。
豎琴蛙在台灣被公告為第2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也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臨絕滅的物種。中興大學研究團隊針對鳴叫聲進行監測,並發現國內一處有豎琴蛙活動的棲地最近10年已經聽不到鳴叫聲,建議開創更多適合的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