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及能源危機疫後復甦無望 俄烏戰爭拖累全球經濟

跟隨烏克蘭戰爭而來的,是全球性的能源危機和通膨惡夢,原本各界期待疫情後的經濟復甦,也頓時成為泡影。俄羅斯手上掌握的石油和天然氣成為另類戰爭武器,而能源價格飆漲也使得通膨更加惡化,英國和歐元區的通膨率突破兩位數,各國央行不斷調高利率,企圖壓抑物價,美國聯準會全年7次升息,總共調高了17碼。全球股匯市也隨之動盪。

人民花在能源和糧食的費用節節高漲,原本的薪水再也不夠用,各國工會紛紛發起大罷工,要求政府和資方調薪。而在同時,經濟弱勢的國家和民眾受害更深,全球估計有多達3億人面臨飢餓危機。

雖然各國升息的動作到了年底逐漸看到成效,通膨數據稍微收歛,但是等在前方的卻不是曙光。彭博經濟研究預測,明(2023)年歐元區和美國的經濟將會先後衰退,可能出現30年以來最糟的情況。

過去1年這樣的抗議場景不斷上演。歐美政府沒料到,一場俄烏戰爭打壞疫情復甦的樂觀前景。

白宮首席經濟顧問狄斯指出,「大多數獨立預測者預期這些物價將在2022年趨緩,這與政府看法一致。」

這是11個月前白宮的說法,當時多數經濟專家評估,2021的通膨陰影將在2022逐漸散去,民怨也會慢慢緩解。但是一個月後,通膨不但沒有下降,反而因為俄烏戰爭帶來普遍性的能源和糧食危機,把各國的通膨率推升到空前高點。

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說道,「若通膨仍在上升或維持在高點,我們將準備更積極地採取行動,在下次或多次會議上,將聯邦基金利率提高0.25%以上。」

升息升息再升息,美國聯準會祭出上調基準利率的手段,而這一調就是7次,累計升息達17碼。歐元則持續走軟,兌換美元的匯率,在7月時跌破平價。

德國經濟研究所所長佛拉茲雪表示,「我們有一場劇烈的社會危機,未來幾個月可能會惡化,這點怎麼強調也不為過。很多方面還沒看到盡頭,特別是在通膨與物價方面。」

歐洲的經濟危機越接近冬天越嚴峻。因為跟俄羅斯角力造成的天然氣短缺,讓歐洲能源價格在10月創下新高。德法期約電價飆破千元大關,比去年同期的85歐元暴增10倍以上;英國的能源價格上限則大幅提高80%,弱勢族群面臨挨餓或受凍的二選一局面。

英國拒付帳單運動成員康絲汀提及,「有人已經有輕生念頭,他們不知道拿什麼付帳單,不知道接下來怎麼做。」

民怨沸騰,讓原先打算推行低稅收、高舉債計畫的英國首相特拉斯,上任僅45天就狼狽下台。而在法國、希臘、比利時等國,民眾受不了薪資永遠趕不上物價,也頻頻爆發罷工潮。

希臘抗議民眾沃拉帕科說道,「我熬不過這個月,很難熬到月底。要熬到月底意思就是,工資可以用到月底,但我的薪水下來10天就花完了。」

許多專家預估,2023歐洲經濟衰退幾乎已成既定趨勢。而原本狀況不佳的中南美洲、非洲等地,因戰事影響烏克蘭糧食出口,加上氣候變遷致災,更加雪上加霜。聯合國9月緊急示警,全球超過3億人,面臨飢餓危機。

這波通膨帶來的效應也席捲亞洲,日圓兌美元匯率一度貶破150日圓關卡。進口成本大幅提高,酒類、油價、麵粉紛紛喊漲,通膨也在10月來到3%以上。

台灣也感受到物價上漲,不過相較歐美經濟震盪,壓力相對少了些。美國財經商業媒體CNBC日前撰文指出,台灣半導體產業今年表現不俗,掌握9成最先進的晶片製造能力,在全球舞台比過去任何時刻都更加重要。只是經濟部官員也坦言,由於今年企業外銷接單表現陷入衰退,明年恐怕會是很不確定的年代。

專題|土耳其百年震殤 「鬆餅式坍塌」為何釀禍?

相關議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