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桃園一名蔣姓男子到龜山的超商購物,疑似不滿被勸戴口罩,持刀殺害大夜班店員。檢方今天偵查終結,審酌被告行兇時,沒有精神障礙等理由,依涉犯殺人罪嫌起訴,建請法院處以重刑。全案移審桃園地院,法院認定被告有逃亡之虞,也有反覆實施同一犯罪的可能性,裁定羈押。
多起社會案件、精神疾病患者的處置作為引起各界關注,行政院版本的精神衛生法修正草案1月初爐,立法院今(9)日併案審理,邀請衛福部長陳時中專案報告並備詢,預計21日召開公聽會,希望在這個會期完成三讀。
網路書店興起,傳統書店逐漸沒落。在台東縣一家有30年歷史的老書局仍然在苦撐,一度要結束營業,不過現在跟台東縣康復之友協會合作,創立全國第一個結合精神疾病諮詢服務和病友支持中心的書店,提供台東縣近2千名病友和家屬諮詢以及陪伴服務。
近年來幾件殺人案件因為犯罪行為人患有身心疾病,讓身心疾病患者族群被汙名化。但身心疾病的犯罪行為人即便進入監所,也會有出來的一天;我們必須要問的是,在刑罰之外是否有其他手段,能防止這類的犯罪行為人,再次因為身心因素犯下錯誤。
監護處分原上限為5年,但會出現監護期已屆、治療仍未完成,必須讓病患出院的情形。近期修法便欲就此進行改革。然而,在以目前社會氛圍,一旦病人被認定病情穩定,再犯風險低而出院,萬一又不幸疾病復發再次犯罪,誰願意承擔這樣的社會壓力?
紐約市地鐵上週六發生一名華裔女子遭人推落軌道,當場被列車輾斃的事件,犯案的非裔遊民事後自首,紐約警方認為這是隨機犯案,並未朝仇恨犯罪偵辦。不過這起事件再度引發亞裔社群的憤慨,他們在星期二為死者舉辦了追思會,與會的紐約市長誓言將確保民眾乘車安全,不讓類似悲劇重演。
去年9月屏東挖眼案震驚社會,對於精神疾病患者觸法後的處置作為也掀起討論。目前規定,精神病患最長監護期為5年,即便未完全康復,還是會回歸社區。立法院臨時會將排審監護處分相關草案,民間團體不滿草案刪除監護處分5年的執行期間上限等,600人共同連署,呼籲立法院不要倉促修法。
做為一個「病」,「性成癮」的概念目前並未被接受。比起自承在此行為中深感痛苦的名人,就王力宏目前已知行為來看,其實很難感受到當事人在「性」上,有針對重覆性關係追求的那種痛苦。
立委高嘉瑜日前通報家暴事件,外界驚訝於身為立委也同遭家暴威脅外,也對疑犯林秉樞的行為與在政商名流間的手段感到匪夷所思。許多人認為林男有著心理上的病態,也有專家以「人格違常」來形容,但不能理解的事物就是不正常嗎,而不正常都該被稱為「病」嗎?
照護精神疾病的患者,除了醫療佮社區資源,陪伴也是誠重要。毋過伊甸基金會表示,前一站仔防疫三級警戒,真濟病院的處理能量攏下降、社區資源暫停、探訪的機會嘛減真濟,這對精神疾病患者來講是真危險,呼籲政府著愛趕緊規劃配套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