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接住「神經多樣性」青少年 醫界籲正名、推生活導師制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少子化下兒少心理健康更受關注,歐美、日本先進國家都將好發於青少年的情緒障礙症狀改稱「神經多樣性」,正名後學童、青少年可免於被貼上標籤,也讓家長更能夠積極陪同孩童接治療。醫界更倡議可師法生活導師制度,接界醫療與學校端,接住孩子的情緒。
台大醫院統計,台灣8到15歲兒少,平均每4人就有1人最近半年有精神疾病困擾,僅有十分之一獲得醫療與支持協助。專家呼籲及早察覺兒少心理健康需求,因隨著年紀增加,可能因為學業壓力等因素導致狀況更為複雜惡化。
香港SPOT心理服務總監Dr. Amanda Oswalt Visher指出,「一旦升上中學,所有的壓力就會變得越來越大,中學畢業後他們要讀大學然後去讀博士,你知道這永遠都不會結束,你會看到這些年輕人精疲力竭,通常這個時候他們才會來找我們。」
國教聯盟指出,目前兒少心理健康就醫率2.8%,許多家長甚至擔心孩子被貼標籤,而不願帶孩子就醫。目前醫界及民團積極推動神經多樣性正名運動,並倡議引進國外的「生活導師」制度,來讓醫療院所和學校端有更好的銜接。
諮商心理師胡延薇表示,「那我們也希望能夠借鏡國外生活導師這樣的制度,然後在我們目前現行新的《學生輔導法》的底下再來優化。」
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說明,「很多小孩他在12歲以前並沒有發生症狀也沒有被發現,會造成有三分之二的小孩會漏接,造成部分小孩嚴重的後面,造成包括自殘、自殺和憂鬱。」
醫師分析,有自閉症、ADHD等神經多樣性孩子的腦部發育較慢且連結性較低,透過陪伴,有心理背景的生活導師可陪同落實生活計畫與面對挫折,讓孩子在自己的節奏中逐漸進步。
洪詩宸/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