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自殺死亡率不斷攀升,如何接住懸崖邊的孩子?【獨立特派員】
自殺、自傷案件層出不窮 憂鬱風暴正席捲兒少?
校園霸凌、課業壓力、人際關係……您是否有感受孩子最近正面臨哪些問題和困難呢?2021年衛福部針對一萬名國高中生進行調查,發現有四分之一的國高中生在過去一年曾認真考慮過自殺,而且有10.4%國中生以及9.4%高中生曾經嘗試自殺。
諮商心理師林岱樺發現,這些孩子來的時候,最常聽到一句話就是–我覺得我沒有必要存在在這個世界上。
精神科醫師周伯翰觀察,有自殺意念的其實越來越高,特別在青少年,大概有六成到七成都會有一些自殺的意念。
國中輔導老師表示,有一些自傷他可能只是覺得「我心裡很痛,痛到必須要用身上的痛來舒緩。」所以他的自傷是為了要活下去而自傷,另外就是他很想死,但他沒有勇氣去死的狀況之下而自傷。

從科學角度看待憂鬱 腦部發展與生活環境皆有影響!
由於人的大腦,不同腦區成熟速度不同。以負責處理負面情緒,譬如焦慮、害怕的杏仁核在兒童青春期就已發展快速,情感特別活躍。但負責掌管決策、衝動控制與理性思考的前額葉皮質卻要等到二十幾歲才能發展完全。因此當孩子長期感到壓力,杏仁核過度活化,產生太多負面情緒,就容易引發憂鬱。
大腦的發展使孩子在兒童青春期時還沒有解決問題與調節情緒的有效方式,再加上現今網路世代,過度使用社群媒體,對他們很容易造成負面影響。
精神科醫師周伯翰說明,像網路霸凌或是網路社交的壓力,可能會讓他們感到孤獨,或甚至壓力大,進而影響到大腦前額葉。但是前額葉又是一個比較容易受壓力而開始失調的器官,所以一來一往,他們就很容易因為這樣產生情緒問題,甚至容易引發焦慮、憂鬱,甚至是自傷行為。
諮商心理師林岱樺直言,全世界都在想這件事情。當孩子們不知道怎麼情緒調節,可能會使用在網路上教的情緒調節方式,很多自我傷害的方法,通常都先從模仿觸發而來。

校園心輔人力不足 安全防護網如何健全?
兒少憂鬱問題嚴重,依《學生輔導法》設有三級輔導。第一級主要是由導師從日常觀察給予協助,當遇到困難,再經二級,由輔導老師提供專業諮詢與輔導。倘若情況嚴重,就會轉介至第三級,由各縣市的輔導諮商中心提供心理師、社工師資源介入。
但這樣的三級輔導機制卻因支持性不夠,從輔導老師、心理師到社工師都存在嚴重的人力缺口。
國中輔導老師坦言,現在的做法就是導師一發現,就跟輔導室講,就全部都到輔導室了,所以其實以一級、二級、三級來說,全部都塞在二級。
除了教育現場專業人力不足,現今政策也缺乏支持網絡的連結。要接住那些正處在懸崖邊的孩子,需要有更多支持系統投入。推動跨部會合作,才足以為他們撐起安全防護網。
精神科醫師周伯翰認為,第一個缺的是兒童精神科醫師,第二個就是要有更多的預算計畫納入青少年的心理衛生服務。像國外的精神衛生中心,裡面有很多的社福人員,包含社工或是心理師等等。它其實有點獨立於醫院之外,讓有需求的人能夠去做相關的治療。
諮商心理師林岱樺則指出,會缺的是小孩旁邊的蹲點式工作跟陪伴。必須要考量怎麼分工?跟怎麼系統性合作去協助一個小孩、一個家庭,或是一個老師、一個班級。
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問題需靠家庭提供穩定、安全與情感支持。強化教育、社福與醫療資源的整合連結,如此才能陪伴孩子走過人生黑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