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躁鬱症、憂鬱症為多基因疾病 慢性止痛等藥或可成為治療選項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憂鬱症或是躁鬱症可能是受到很多因素影響,包括生理、家庭、環境等因素,不過台大公衛系教授郭柏秀的研究團隊發現基因也可能有影響。研究證據支持,憂鬱症與躁鬱症屬於多基因疾病,需要上百個基因的微小效應累積,除了既有的藥物,慢性疼痛藥物、抗癲癇藥物未來也很有可能成為治療的候選清單。

憂鬱症與躁鬱症不像多數生理疾病,經過好好治療就會完全康復。台大公衛系教授郭柏秀攜手國際研究團隊,在憂鬱症研究樣本超過500萬人及躁鬱症樣本超過290萬人的2項研究中,發現證據支持2項疾病是多基因疾病,多重變異疊加後顯著提高發病率。

台大公衛學院流預所教授郭柏秀指出,「它不一定會是在同一個位置,也不一定是同一個基因,可能在某一些特定的神經細胞的表現是比較高的,那有一些基因可能在腸道內分泌細胞也表現得非常高。」

臨床精神科醫師指出,目前治療憂鬱症、躁鬱症藥物種類非常多,但大約只對三分之一患者有效。此次研究最重要的發現是除了睡眠、壓力、家庭或社會環境因素會引發,基因也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未來也許可能可以使用既有藥物,像是抗癲癇、治慢性疼痛的藥物來治療。

台大精神科醫師陳錫中說明,「生病的地方在大腦裡面可能不一樣,所以這個研究很重要,它引出說未來我們可以知道有一些新的點,可能是這一類的藥物,或許會對那些治療反應不好的患者很可能是會有用的。」

郭柏秀教授指出,找到憂鬱症與躁鬱症的基因新機制,將來還要進一步探索哪些基因點位的變異導致,目前尚未達到臨床上的解釋,也就是還不夠精準,不過這也對預防憂鬱症與躁鬱症提出新方向。將來也許透過基因篩檢可找出高風險族群,進而先從健康管理下手,包括更重視飲食、運動、睡眠來降低發病風險。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