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
-
碳排致海水酸化腐蝕鯊魚牙 估海洋酸鹼值2300年增10倍
|全球大白鯊的尖牙曾是人類心中最可怕的武器,但最新研究發現牠們的牙齒正被酸化的海水慢慢腐蝕,當牙齒變脆鯊魚恐怕難以捕食,連帶威脅族群存活與整個海洋生態。
-
全球首例將CO₂注入2.6公里深海床 挪威碳封存計畫正式啟動
|環境挪威政府資助的碳捕捉與封存服務「北極光計畫」,日前完成將二氧化碳永久封存於海床下約2.6公里深的儲存設施中,成為全球首例。該計畫致力於處理歐洲工業碳排,以減緩氣候變遷,目前規劃每年封存150萬噸二氧化碳,未來目標將把封存產能擴充至每年500萬噸,並增建相關處理設施。
-
瑞士建空中水霧灌溉場 研究助森林抗旱
|全球瑞士科學家為了要了解乾燥空氣對松樹林的影響,特別在境內最炎熱乾燥的「費恩森林」,搭建高空水霧灌溉場,實驗發現在相同濕度下,空氣越乾燥,樹木更急著從土壤吸水。
-
水下閉氣突破29分鐘 克羅埃西亞潛水員刷新世界紀錄
|生活來自克羅埃西亞的自由潛水員馬里契奇,日前在水下閉氣長達29分3秒,近日獲認證刷新世界紀錄,且比前紀錄長近5分鐘。外媒報導指出,馬里契奇透過挑戰前先吸入10分鐘純氧方式輔助,因此能比無輔助者閉氣更長時間,甚至達到寬吻海豚閉氣時間的2倍。
-
餵麵包蟲吃保麗龍 塞爾維亞科學家嘗試減廢新解方
|全球保麗龍是最難在自然界分解的垃圾之一,塞爾維亞的科學家現在正在實驗新解方,就是把保麗龍餵給麵包蟲吃掉。這是因為麵包蟲體內有特殊的微生物,可以把保麗龍和塑膠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相當環保。
-
研究:人類排泄物可加工為生物炭 解決肥料短缺、減碳排
|全球美國近期一項研究指出,人類排泄物加工後可製成「生物炭」,除作為肥料使用外,還可減少環境中的碳排放。研究也提到,排泄物在處理過程中,重量與體積可大幅減少最多90%,且排泄物內含的病原體、多數污染物也可在過程中去除,避免污染農業。
-
非核後7成用電靠火力 當低碳成為全球供應鏈門檻 台灣能源下一步?
|環境5月17日台灣停止使用核電,之後我們的電力都從哪來?根據台電5月中旬的資料統計,最後的3%核電停止後,火力發電占76%,但排碳量高,也有空污;第二名是再生能源19%,也是成本最貴的,這樣的發電比例,適合嗎?台灣能源的下一步怎麼走?
-
牛比人多的日本小鎮 發展太空港航向宇宙【獨立特派員】
|文教科技北海道太空港(HOSPO)從40年前開始建置,基地的所在地大樹町是以畜牧業及漁業為大宗。居民形容,大樹町是牛比人多的小鎮,看似與太空關聯不大,但其實已經有業者跨域合作,將乳牛的排泄物轉化成火箭發射的燃料。大樹町也竭力連結太空產業,從飲料販賣機、飯店、國道休息站等都有「宇宙」的元素。在地企業希望透過太空港這項產業亮點,為小鎮帶來更多人才跟人流,一同享受發展紅利。
-
科學家分析南極冰層 揭百萬年前氣候之謎
|全球南極終年氣溫極低,下雪也不太會融化,因此雪不斷被擠壓成厚實冰層,保留每個時期的大氣線索。為了破解150萬年前的氣候之謎,揭開二氧化碳濃度與冰河節奏變化的關聯,英國等歐洲10國科學家合作,透過分析2.8公里深的南極冰層,回溯地球早期記憶。
-
每年可在深海儲存6500萬噸碳 南冰洋浮游生物成減緩暖化要角
|環境海洋具有吸收二氧化碳、減緩全球暖化的重要功能,其中南冰洋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就佔了全球海洋的40%。最新研究發現,生活在南冰洋的橈足類浮游生物,會在深海中燃燒體內儲存脂肪以度過冬天,每年可藉此將6500萬噸碳運送到至少500公尺深的海中儲存,是南冰洋中最主要的二氧化碳吸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