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
-
揭溫室氣體濃度增幅創新高 世界氣象組織示警成惡性循環
|全球聯合國所屬的世界氣象組織在瑞士發表了「溫室氣體通報」,顯示在2023到2024這一年間,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濃度和增加幅度都創下有紀錄以來的新高,並且和全球溫度上升形成惡性循環。
-
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創80萬年新高 專家:野火頻繁、聖嬰現象導致
|全球世界氣象組織15日發布最新《溫室氣體報告》指出,去(2024)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濃度已達423.9ppm,是80萬年以來最高。該報告分析,二氧化碳濃度增加與過去一年全球野火頻繁、聖嬰現象有關。由於二氧化碳可存在大氣中極長時間,當今排放的二氧化碳,影響可能持續長達數百年。
-
MOFs研究獲諾貝爾化學獎 結構如妙麗魔法手提包
|文教科技今(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由日本京都大學的北川進、澳洲墨爾本大學的英國學者羅布森(Richard Robson)以及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亞基(Omar M. Yaghi),3位學者共同獲獎;評審指出,3人從上世紀末奠定的「金屬有機骨架」材料學基礎,讓化學家能建構充滿微孔的分子結構,用於從空氣取水、二氧化碳捕捉,與儲存有毒氣體和催化反應。3人將共享1100萬瑞典克朗,並於12月10日舉行頒獎典禮。
-
打造「金屬有機骨架」 日澳美3學者共享諾貝爾化學獎
|文教科技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今(8)日揭曉,由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北川進、澳洲墨爾本大學教授羅布森,以及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雅吉共同獲獎,表彰3人在金屬有機骨架(MOF)發展上的貢獻,可望用於協助人類解決重大環境與能源挑戰。
-
守護陸蟹產卵安全 小琉球試辦夜間封路
|環境小琉球每年吸引超過百萬名遊客登島,大量車輛造成陸蟹「路殺」嚴重。為了保護陸蟹,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設立「美人洞生態廊道徒步區」,昨(19)晚開始試辦,未來每年5月到9月的陸蟹產卵季,在晚上7時到10時實施夜間封路,保護過馬路產卵的陸蟹。
-
海水增鹼能減緩海洋酸化速度 中山大學團隊揭新發現
|環境人類活動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讓海洋吸收,造成酸化使得珊瑚等海洋生物更難生存,中山大學研究團隊發現,海水「增鹼」可以增加二氧化碳吸收能力,也能減緩海洋酸化速度,如果能運用在台灣海峽等海域,可作為碳移除的新方式。
-
全球首次證實海水變鹼有助吸碳 中山大學研究登國際期刊
|環境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最新研究發現,海洋具「自然鹼化」能力,且有助吸收二氧化碳,是全球首度有研究證實此一現象。研究指出,未來可望研發以人工增加海水鹼度,作為碳移除策略之一,不過仍須釐清改變海水酸鹼值對海洋生物可能造成的影響。
-
碳排致海水酸化腐蝕鯊魚牙 估海洋酸鹼值2300年增10倍
|全球大白鯊的尖牙曾是人類心中最可怕的武器,但最新研究發現牠們的牙齒正被酸化的海水慢慢腐蝕,當牙齒變脆鯊魚恐怕難以捕食,連帶威脅族群存活與整個海洋生態。
-
全球首例將CO₂注入2.6公里深海床 挪威碳封存計畫正式啟動
|環境挪威政府資助的碳捕捉與封存服務「北極光計畫」,日前完成將二氧化碳永久封存於海床下約2.6公里深的儲存設施中,成為全球首例。該計畫致力於處理歐洲工業碳排,以減緩氣候變遷,目前規劃每年封存150萬噸二氧化碳,未來目標將把封存產能擴充至每年500萬噸,並增建相關處理設施。
-
瑞士建空中水霧灌溉場 研究助森林抗旱
|全球瑞士科學家為了要了解乾燥空氣對松樹林的影響,特別在境內最炎熱乾燥的「費恩森林」,搭建高空水霧灌溉場,實驗發現在相同濕度下,空氣越乾燥,樹木更急著從土壤吸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