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
-
AI生成「鳥媽媽為雛鳥擋雨」影像 研究示警恐威脅生態保育
|環境刊登於《保育生物學》期刊的一篇最新文章指出,AI人工智慧生成的野生動物影像,可能扭曲民眾對生態的理解,甚至威脅保育工作。作者表示,許多社群使用者會藉由發布逼真、鮮明的AI動物影像換取點閱,但像「鳥媽媽為雛鳥擋雨」這類擬人化的描繪,反而容易讓觀眾誤以為動物帶有「母愛」等人類情感,進而曲解動物實際行為模式。
-
網路內容安全防護申訴逾6千件 霸凌、兒少身心健康類增加
|社福人權iWIN網路內容安全防護機構今(26)日舉行年會,公布2024年度報告,受理申訴6199件,較2023提升1倍,霸凌和兒少身心健康內容的案件更逐漸提高。國衛院林煜軒醫師觀察兒少網路行為也發現,各種形式的性相關訊息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
全台瘋狗浪AI預警系統將上線 瘋狗浪為何危險?AI如何監測?
|生活為強化「瘋狗浪」預警能力,氣象署宣布與成大共同研發「海岸異常波浪預報系統」,利用AI辨識與預測未來24小時內瘋狗浪發生機率,預計年底將在全台15個濱海縣市建置預警系統。瘋狗浪為何危險?AI預警系統如何運作?民眾可如何查詢瘋狗浪預警資訊?
-
《兒托法》托育監管雲引爭議 教團認侵犯兒權勞權
|生活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今(18)日審查《兒童托育服務法》草案,其中行政院版本第30條規定將全面推動「托育監管雲」,引發教保團體不滿,質疑可能侵犯兒權與勞權。不過有被害家長團體代表上午召開記者會,呼籲朝野立委應該讓托嬰中心監視影像上傳到雲端監管,以確保發生爭議時提供證據,防止硬碟破壞或是畫面遺失等情況。
-
貓狗園受創影片遭盜用促銷飼料 浪愛集食坦承影像未經授權
|社福人權災情嚴重連收容犬貓的園區也受創,不少人發揮愛心捐助。台灣動物救援小組日前公開多處南部貓狗園受創情況,卻被「浪愛集食」網購飼料平台,涉嫌盜用影像重製,放在網路上投放廣告,讓民眾誤以為是公益團體購買飼料,台灣動物救援小組準備提告,也質疑對方的行為有詐騙嫌疑。
-
控雄檢曝光影像讓詐團報復施虐 被害人要求國賠一審遭駁
|社會3年前,高雄地檢署發布破獲跨國求職詐騙案,影片中的受害者潘姓男子與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等團體指控,曝光內容未去識別化、地點誤植、還因此遭受詐團更嚴重虐待,要求國賠。高雄地院法官認為潘男原本就遭施虐,無法證明是詐團看了報導才打更兇殘,今(28)日一審判決駁回原告請求,高雄地檢署免賠。
-
耗時11年、集結10萬人資料 英國生物資料庫完成建檔
|全球英國號稱全球最大的人體生物資料庫 UK Biobank 花了11年幫10萬名志願者做影像醫學建檔,加上原本有50萬人的血液樣本,希望能透過這些資料來分析基因和生活習慣,找出罹患常見疾病的風險,讓未來可以更早發現、早點治療。
-
最早拍攝台灣本土影像 《福爾摩沙》揭百年前風土民情
|文教科技國家影視聽中心正式公開1部現存最早拍攝台灣本土影像的電影《福爾摩沙》,記錄百年前台灣當時風土民情的7分鐘紀實短片,捕捉了當時台灣的風俗文化、農業、建築,以及原住民族活動的軌跡,是目前現存最早拍攝的台灣影像電影。
-
英11年執行10萬人體掃描 揭人體衰老變化
|全球為了研究人類衰老的秘密,英國科學家們過去11年來,執行了1項「人體掃描影像計畫」,藉由蒐集10萬名志願者的腦部、心臟跟其他器官的電腦斷層與核磁共振掃描資訊,深入探討人體隨著年齡增長的變化。目前已經進行超過10億次的掃描,堪稱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研究計畫。
-
偷拍犯罪產業化,法規與我們還能怎麼防?【獨立特派員】
|社會根據衛福部調查,台灣民眾被偷拍的終生盛行率達6.8%,大約每15人就有1人是被偷拍的受害者。隨著科技進步與影像流通的便利化,偷拍犯罪的數量和形式皆快速演變。面對這股犯罪浪潮,更需從執法、預防與制度改革等方面,尋求可能的突破與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