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實驗研究院與國家太空中心和科教館合作,舉辦長達3年的「科學家的秘密基地」科普展,藉由互動式展覽,對國家級研究單位的工作有初步認識,從中學習基本的科學知識。
今(2023)年1月開始,國家太空中心正式改制為行政法人,直接隸屬國科會。今(6)日揭牌,蔡總統出席並表示,改制是推動太空產業發展的關鍵里程碑,未來會和民間攜手打造強韌的太空產業國家隊。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宣告,未來3年會招攬300位各領域人才。
位於屏東旭海的短期科研火箭發射場域,繼陽明交大團隊在7月的發射任務之後,今(8)日上午6時47分,成大團隊也順利發射兩節式自製火箭。這回任務,主要是測試高空脫節和高空點火等關鍵技術,希望能將技術進入到實用階段。而在這回的成功發射後,明(2023)年將進行最後的第3次試射。
科技部位於屏東旭海的科研火箭發射場域合法化之後,原本今年5月陽明交大前瞻火箭研究中心團隊就要進行第一次的火箭發射,但因天氣等因素取消。原本延期到9日上午,又因系統出現異常,只好再次延期。今(10)日上午6時12分,火箭終於順利升空,這也是台灣第一支混合式類衛星載具火箭發射,讓研究團隊和來現場觀看的民眾,都相當振奮。
台灣科研火箭「HTTP-3A」第2節飛行測試,原訂今年5月初發射,當時因天候不佳取消,經過2個月準備,明(9)日清晨6時將再度試射,若一切順利,這將是全球第一枚具有飛行導控技術的混合式火箭。
台灣今年一月施行太空發展法,國家太空中心在位階及預算都大幅提升的狀況下,預計要一年發射一顆衛星,搶食太空經濟大餅。不過國際廠商已經搶占先機的市場,台灣往往只能做低利潤的零組件代工,搶進太空產業商機,台灣的優勢是已經很強的製造業供應鏈,但能不能利用太空國家隊的練功機會,發展出通訊衛星的整合及應用能力,將是未來十年台灣太空產業的挑戰。
太空產業領域是全球競爭新藍海,許多國家都投入大量資源發展。台灣這幾年陸續完成《太空發展法》,並讓太空中心改制為行政法人,特別點出人才培育的重要性。比方說,肩負太空發展最主要任務的太空中心,目前人員編制只有200多人,而且再過幾年,還要面臨一波退休潮,勢必要找尋更多專業人才。而全台第一個成立太空系學士班的中央大學,也陸續參與國際型的衛星研發計畫。
原定延期到今天上午在屏東旭海登場的科研火箭發射,陽明交大團隊表示,因為這2天現場風雨大,導致火箭航電飛控系統無法正常運作,所以和科技部討論後,宣布取消這一次的發射,下次最快可能要等到6月初。
屏東旭海火箭場,原定今天上午要進行首度科研火箭試射,但前天晚間風雨過大,研發團隊昨天檢測又發現「航電飛控系統無法正常運作、修復」,只好宣布取消,必須做好更萬全的準備,再擇期申請試射。這支團隊是由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十年前成立,經歷過無數次的實驗和失敗,依然堅持朝夢想前進,要打造出屬於台灣的自製火箭!
屏東旭海火箭發射場正式啟用之後,近日將進行「HTTP-3A」第二節火箭的第一次飛行測試,可望成為台灣太空科技發展的新里程碑。最近這幾年台灣也持續推動第三期太空計畫,預估到2028年之前要投入251億自製衛星發射。與此同時,也陸續在2021年、2022年通過「太空發展法」,以及讓「國家太空中心」改制為行政法人,期待能提升科研能力,並協助產業布局,跟上全球的太空發展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