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製「福衛八號」將升空 技術突破與應用層面一次看

福衛八號是什麼?
福衛八號全名為「福爾摩沙衛星八號計畫」,國家實驗研究院指出,福衛八號是台灣首個自製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星系,也是台灣第三期太空計畫主軸。計畫內容傳承福衛五號本體設計的自主研發能量,並規劃為兼具輕重量、低成本、高效能的先導型衛星通用平台。
根據國家太空中心(TASA)規劃,福衛八號計畫將由8顆光學遙測衛星組成,並佈建於太陽同步軌道構成星系。
福衛八號衛星何時發射?
太空中心表示,7日起運的福衛八號第1顆衛星「FS-8A」,被賦予「齊柏林衛星」之名,紀念拍攝《看見台灣》的已故導演齊柏林。
「FS-8A」離開衛星整測廠房後,將送至美國發射場進行整備作業,預計11月搭乘SpaceX的Transporter-15航班升空。其餘7顆衛星則預計自2026年起陸續發射,預計2031年完成全星系布建。
與既有衛星有何不同?
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指出,太空中心上一顆光學遙測衛星是2017年發射的福衛五號,目前仍在軌道運行。
若將福衛五號與傳承其經驗的福衛八號相比,福衛五號是單顆衛星,衛星解析度為2米,取向頻率為每2日一次,代表每2天會經過同一地點進行拍攝。
福衛八號則由8顆光學遙測衛星組成,其中6顆衛星原始解析度為1米、另2顆衛星解析度小於1米,透過地面影像後處理(Super Resolution)後,可達到次米解析度。舉例而言,即相當於從原先只能拍到「模糊車影」,進階到可辨識車輛形狀。
此外,福衛八號的取向頻率也將增為每日可通過同一地點上空3次。
可應用於哪些層面?
由於福衛八號可從太空中拍攝更為清晰的台灣地表影像,建構更綿密的影像監測網與地表影像資料庫。吳宗信表示,預期福衛八號在國土規劃、防災救災與農業環境長期監測上,都可以扮演重要角色。
此外,福衛八號還可運用於國際合作、國防等方面。例如參與「守望亞洲計畫」,援助友邦及其他國家災後影像判釋;衛星影像經詳細判讀後,也可轉化為保護國家的情資、有助看顧台灣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