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發展低軌衛星的技術,又向前邁一大步。為了有效掌握颱風的發展過程,科技發展首顆海面風場觀測衛星「獵風者」,宣布正式組裝完成。透過掌握海面反射的GPS訊號,來推測颱風強度等資訊,做好氣象掌握。科技部強調,這顆衛星預計在年底前,完成運送前審查會議,最快明年第1季發射升空。
台灣今年一月施行太空發展法,國家太空中心在位階及預算都大幅提升的狀況下,預計要一年發射一顆衛星,搶食太空經濟大餅。不過國際廠商已經搶占先機的市場,台灣往往只能做低利潤的零組件代工,搶進太空產業商機,台灣的優勢是已經很強的製造業供應鏈,但能不能利用太空國家隊的練功機會,發展出通訊衛星的整合及應用能力,將是未來十年台灣太空產業的挑戰。
太空產業領域是全球競爭新藍海,許多國家都投入大量資源發展。台灣這幾年陸續完成《太空發展法》,並讓太空中心改制為行政法人,特別點出人才培育的重要性。比方說,肩負太空發展最主要任務的太空中心,目前人員編制只有200多人,而且再過幾年,還要面臨一波退休潮,勢必要找尋更多專業人才。而全台第一個成立太空系學士班的中央大學,也陸續參與國際型的衛星研發計畫。
位於屏東旭海的短期科研探空火箭發射場今年初啟用,原預計明(3)日上午將進行第一個火箭發射任務,但因天候不佳,發射任務延後至5月4日。此次第一個使用發射場的團隊就是陽明交通大學前瞻火箭研究中心,預計將發射雙節火箭HTTP-3A的第二節火箭,這也是台灣第一次完全合法且通過審查的火箭發射。
台灣太空發展三十年,科技部和太空中心形容,這三十年間台灣像是孩子在學走路,還在打基礎。但預告接下來台灣太空發展會邁入新紀元,目標2023年發射的福衛八號,要有70%、80%是自製元件。科技大老林百里也說,未來台灣在太空的材料供應鏈上,不能缺席。
「低軌衛星」,是目前國際太空產業發展的角力重點之一,包含馬斯克和貝佐斯都已經投入其中。台灣也不落人後,太空三期計畫,規劃從2019年開始,10年投入251億,要自主開發衛星、打造衛星產業供應鏈。總統蔡英文,上午前往太空中心視察,認為2021年是太空發展讓人驚豔的一年,科技部完成太空發展法制定,也代表台灣對於太空發展是有策略和企圖心的,期許未來,能協助國內廠商進軍國際,在未來的太空經濟時代,讓台灣也能占有一席之地。
搭載中國太空站天和核心艙的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4月29日發射,但現在傳出該火箭第二節疑似失控、翻轉,預估今晚11點多會經過台灣上空。台灣的太空中心表示,火箭殘骸雖然會在今天晚間通過,但還不會墜落,預估是在8日到12日期間才會墜落,不過目前無法預測地點和時間,後續會密切注意。 伴隨濃煙和火光,搭載中國太空站天和核心艙的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4月29日上午在中國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升空。火箭
根據天文學家的推算,這個月7日是火星的新年。就在這火星開啟新的一年的時刻,來自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中國和美國的太空船,將先後進入火星軌道或登陸,其中打頭陣的阿聯「希望號」,將在台灣時間9日深夜11點半左右,展開減速並準備進入火星軌道的程序。 這是去年7月20日,日本在鹿兒島南邊的種子島太空中心、發射H2A載運火箭的情形。隨火箭升空的,是由中東國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研發的火星探測器。 阿聯的太空總署設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