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自美導入偵檢機器犬 紅外線、氣體偵測助救災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環境部首度導入「偵檢機器犬」投入毒化災的災害防救,這隻採購自美國的機器犬,具備多地形通過能力,可持續步行達3.15小時,全機防水防塵,搭配紅外線熱影像儀鏡頭與多用氣體偵測器,提升救災安全與整體應變能量。
模擬化學工廠廠內外,桶槽疑似破裂,造成不明化學品外洩,環境事故專業技術小組人員先使用熱影像無人機,快速採樣。
技術人員說道,「目前我們使用的無人機,它的遙控距離是7公里。」
機器人進入1樓偵檢的同時,機器犬也出動,前往2樓洩漏點環境偵檢。樓梯爬得快,還會發出警示聲,機器犬搭載的熱影像與氣體偵測儀器,也能即時回傳影像與數據,取代應變人員進入高風險區域執行偵檢任務,降低人員暴露風險。
環境部南區專業技術小組協同高廷嘉說明,「它的設計是持續工作、持續走路可以3個小時,那如果是待機狀況下可以待機12個小時,那就可以替到我們人員進去,然後可能在那邊做待命偵搜。IP到67,所以它防水防塵等級就比較高,你就比較不用擔心它可能碰到水失靈之類的等等。」
事實上這是環境部的第1隻偵檢機器犬,總價約1千500萬,而第2隻採購已決標,預計明(2026)年再交貨,環境部也強調,絕無中資和中國製造疑慮。
環境部次長謝燕儒指出,「美國的製造還有我們台灣伴隨的一些研發的器材,完全沒有這個中資或者是一些中國的產品,所以這一點大家在數據的資料傳輸方面,確保安全是沒有問題的。」
環境部表示,與消防署共推國家安全化學的韌性計劃,2025年到2029年有150億經費,化學署大約1年20億,持續引進智慧科技,讓每個分區的環境事故專業技術小組都有一隻偵檢機器犬,讓救災更順利人員更安全。
黃瑀喬/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