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總
-
美阿提米絲登月計畫可能提前 NASA:將為財部創造3倍收入
|全球美國太空總署NASA最新一批的太空人候選名單,10人當中有6名是女性,是史上首次女多於男的情況。此外,NASA還透露阿提米絲2號登月計畫時間表,有可能提前到2026年2月。NASA強調這項花費930億美元打造的太空任務,和1969年的阿波羅登月計畫,最大的不同是廣邀民間參與,而這股月球經濟效應將讓美國財政部獲得3倍的進帳。
-
發現「中等質量黑洞」候選者 清大跨國研究登權威期刊
|文教科技目前已知的黑洞主要分為「小質量黑洞」和「超大質量黑洞」,介於兩者之間的「中等質量黑洞」始終缺乏直接觀測證據,被視為黑洞演化中關鍵的失落一環。清大天文所江國興教授帶領的國際團隊,發現一個罕見的中等質量黑洞候選者,研究成果發表在權威的《天文物理期刊》,更登上美國太空總署官網,NASA還特別製作科普影片。
-
史特勞斯逝世滿200年 電磁波送〈藍色多瑙河〉至太空
|全球為慶祝維也納交響樂團125週年、約翰史特勞斯200歲冥誕(Johann Strauss II)、以及歐洲太空總署ESA成立50週年,維也納旅遊局和ESA合作,把小約翰史特勞斯經典圓舞曲〈藍色多瑙河〉(Blue Danube)以現場演奏、即時傳送的方式,發送到外太空。希望有朝一日,不知名的外太空生物可以欣賞地球人的藝術文化。
-
「生物質號」衛星升空 3D測繪森林記錄碳儲存量
|全球歐洲太空總署日前發射1枚新的地球觀測衛星「生物質號」,它的特殊雷達能穿透濃密的樹冠,掃描地球上每一片森林,記錄碳儲存量與森林結構,為氣候變遷提供關鍵的科學數據。
-
太空人1天伙食費87萬台幣 歐洲太空總署擬培養太空食物
|全球電影裡在外太空種植食物的情節可能馬上就要成真。歐洲太空總署22日執行了一項突破性的實驗前往太空,目標是在太空環境中成功培養出實驗室培養食品,未來太空人有望在太空中吃到由單一細胞製成的牛排等美食,也能大幅降低目前每天高昂的伙食成本。
-
2025年太空產業蓬勃發展 各國政府及民間企業爭相投入
|全球在美國「阿波羅計畫」登陸月球半個多世紀之後,這個與地球相伴幾十億年的鄰居,又成為太空活動的熱門目的地。美國除了聯邦政府的太空總署NASA,有越來越多民間企業投入太空產業。而充滿企圖心的中國、印度和俄羅斯,有的急起直追,有的韜光養晦,等待東山再起。2025年之後的太空,仍將會一年比一年更熱鬧。
-
還原月球重力與沙塵 登月模擬設施助太空人訓練
|全球人類除了登陸火星,也沒忘了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月球。除了各種無人太空船登陸月球進行科學實驗與探索,各國也紛紛為了建立長久的月球基地做準備。歐洲太空總署(ESA)與德國的航太中心(DLR),就選在德國西部大城科隆設置登月太空人訓練中心,要模擬未來在月球上行動的時候,可能遭遇的各種環境。
-
科學家分析洞察號回傳資料 火星地殼下方蘊藏大量液態水
|全球人類如果想移民外太空,水源是關鍵。火星地表曾經有大量水源,先前已經被科學家證實。最近科學家分析了洞察號探測器所傳回的資料,就進一步發現,火星地殼下方約11到20公里深的地方,還是有大量的液態水。另外歐洲太空總署(ESA)探測木星水源的探測器,也展開首次飛越月球跟地球的任務。
-
歐洲重返太空 首度成功發射阿利安6型火箭
|全球歐洲開發的阿利安6型(Ariane 6)火箭今(10)日首次成功發射,上面並搭載3組用於研究目的的微型衛星,這枚火箭也新增特殊設計,能減少排放太空垃圾。歐洲太空總署(ESA)表示,阿利安6型對於歐洲的太空野心至關重要。
-
歐幾里德太空望遠鏡 傳回首批5張影像
|全球歐幾里德太空望遠鏡,日前傳回第1批5張影像,包括曾經出現於日本動漫與韓劇中的M78星雲,以及代號阿貝爾2764的龐大銀河系群體等等。歐洲太空總署ESA的科學家指出,這將有助於觀察宇宙中,所謂的暗物質與暗能量,進而找出宇宙加速擴張的原因。